临汾新闻网讯 在安泽县马壁乡,冯桂红有着很高的威望,村民们都对她赞不绝口。29年来,冯桂红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上,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将心血奉献给村里的孩子们,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1987年,冯桂红高中毕业,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满腔热忱,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征程,在马壁中心校上店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虽然每个月只有43元的工资,但是冯桂红没有怨言,而是欣然挑起了教学的担子。
冯桂红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与教学、家庭与工作,每天一大早,她便挑着水桶去一里地之外的水井挑水,每当学生放学后,她才开始做自己的饭,根本没有午休时间。一到星期天、节假日,她就放弃休息,忙着准备好下一周的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她担任了一至四年级的四级复式班班主任,4个年级的课程都由她一个人教。复式班教学是繁杂的,她按教学程序动静搭配,先自主学习,后直接教学,由低到高,两静两动,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当年,她所代的4个年级成绩优异,排在同类学校的前列,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1993年,冯桂红被调到段峪小学。段峪小学处于安泽、浮山、古县三县交界的大山里,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还是一个不通班车的地方,每当星期天和节假日,学生都要步行往返。被调到段峪小学的时候,冯桂红也徘徊过、犹豫过,但是看到学生期盼的眼神,她毅然决定服从安排。由于教师缺乏,她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教该年级的全部课程。她的家距离学校20多公里,每个周末她都走着回家,有时候因为学校有事只能摸黑回家,实在太晚了,只好在亲戚家暂住一晚,第二天再回,之后带点生活用品又匆匆赶回学校。
有一个周末,她正带着米、面走在赶往学校的途中,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便下起了暴雨。无奈之下,她只好躲在石崖下避雨,等雨小一点后她才继续赶往学校。当时她的心里很难受,问自己为什么要吃这种苦?但是一想到学生们,她又把怨言咽回肚子里,继续考虑如何将学生教好。
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刚开始和她一起来的老师以及后来的几位老师都陆续调离了,唯独她选择了坚守岗位。由于缺少教师,她又担当起了五年级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增大,她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2011年,冯桂红的孩子10个月大时,头部右前侧长出了黄豆大的畸胎瘤,本应及时手术切除,但她只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一推再推,一直到放暑假才去给孩子手术切除。那时,孩子的畸胎瘤已经长到鸡蛋一样大小了,且左眼失明,二级视力残疾,这成了她终身的遗憾。她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内心十分愧疚,同时,她也患了严重的疾病,腿脚红肿,不能长时间走动,本应卧床休息、住院治疗,而当时又恰恰临近期末考试,她怕影响学生考试,坚持白天上课,晚上去诊所输液……
29年来,冯桂红教出来的学生有不少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她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大山里,周围的人常常说她傻,她也微微一笑了之。多年来,因为工作优异,冯桂红多次被评为市、县、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2016年获评山西省人民教育基金会第八届优秀教师奖,被山西省千山万水基金会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对于这些荣誉,冯桂红没有放在心里。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只要我的学生能有出息,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能帮助学生们圆他们的梦想也是我最大的梦想,我再苦再累也值了。”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