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耄耋老人的心愿
“我今年85岁了,虽然头晕眼花,但还想为浮山作点贡献,所以我想和诸位商议……”这是浮山籍老干部周学仁于2015年12月22日写给“电斌、奇志、国栋、金科等同志”一封信。
周学仁1950年在浮山参加工作,1964年调到《山西日报》,现已退休。他在信中告诉那几位同志,霍州、乡宁等兄弟县收集、整理了《山西日报》从创刊以来刊发的新闻、通讯,且编印成册的信息。同时还说“此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咱们浮山1949年至今在《山西日报》发表的700余篇报道,我早已剪贴起来,有表扬、也有批评,这都是历史见证,对后人了解研究浮山的发展极有好处。”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编印成册永久存档。老人随信寄来了收集剪贴《山西日报》刊登有关浮山的报道。
当浮山老促会负责人贾电斌将信转到该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奇志手中时,他与在场成员商谈拍板:这事干定了。”
老干部的担当
“我和周老在老县委会一块儿工作过,他是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我是通讯员。周老是笔杆子,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在《山西日报》发表,后被调往《山西日报》工作。”浮山退休老干部、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金科介绍,当大家决定做这件事情后,他主动请缨到太原探望周老,并取回了周老(1949年—2015年)的报纸剪贴索引目录和厚厚的两本报纸剪贴本。
翻开周老的剪贴本,要卖的卖了,想买的买下了》一文呈现在眼前,该文章发表于1953年11月28日,作者是《山西日报》临汾站记者王秀清,该文记录了当年浮山寨圪塔村的小型物资交流会。63年过去了,如今读起来倍感亲切。
想方设法找回18年
“经过研究会两个多月的整理,发现周老提供的报纸剪贴中间断档18年。”张奇志说,经了解得知,周老曾经从山西日报社调内蒙古工作18年,这18年浮山在《山西日报》的新闻报道因此中断。
办法总比困难多,众人拾柴火焰高。研究会群策群力,分兵数路四面出击。研究会成员有到县档案馆查阅复制的,有到档案局查找的,有深入民间收藏爱好者中间了解调查的。
“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咱们的会长张奇志也是一个剪报爱好者。”在场的几位研究员介绍,从他那里就收录了34篇。”张金科介绍,他与王绍安、邓长明从县档案局收集到49篇,从杨明义处收录6篇,县新闻中心取得13篇。在花甲老人唐友飞家收获最大,他从18岁开始收藏剪报,改革开放后还办起了农民收藏书屋,仅他一个人就摘录了118篇。收录的时间截止到2016年8月,共67年,近千余篇,保证了67年浮山在《山西日报》刊发的新闻、通讯和其他文章的完整性。
再现浮山辉煌史册
“书名从《风雨兼程看浮山》到《砥砺奋进看浮山》浸透着所有研究会员的心血。”张奇志介绍,从张金科到太原见周老取报纸剪贴本开始,研究会成员耗时近一年,从整理文字到形成初稿,大家齐心协力,一字一字的校正,一篇一篇的注解,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形容一点不过。
看着上、中、下三册,一千多个页码、十五节的《砥砺奋进看浮山》约60余万字,从辑录、编纂、扫描原件、逐文打印、三校定稿呈现在眼前,仿佛看到浮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走过了67年的征程。浮山风雨兼程67年,砥砺奋进67年,百折不挠67年,是继往开来、铸就辉煌的67年。在场的几位研究员难抑心中的喜悦。
“周老是从浮山走出去的老报人,这部书的文章原件的剪辑和保存,大部分出自周老之手,虽然他已年近八旬,仍然关注着浮山。周老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是一个有识的文人,是一个有为的学者。他是一座‘文化金矿’的发现者和采掘者,为浮山的文化历史和传播做了一件莫大好事。”这是张奇志对周学仁的赞扬。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