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玉宝,1953年生,山西洪洞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诗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
临汾新闻网讯2月5日,农历鸡年的正月初九,“幸福临汾”山水画作品展在市群艺馆拉开帷幕,所展作品描绘了平阳古城的秀丽风光,深刻诠释了“幸福临汾”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在近百幅精品力作中,卫玉宝创作的山水画《黄河》塑造出黄河万里钟灵的磅礴气势。特别是那湍急的水流下泻时撞击到断层岩石上,水团由里向外翻飞,巨浪掀腾而起,飞花四溅,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与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
1953年,卫玉宝出生在洪洞县马牧乡马牧村。尽管出身农家,但儿时的他对写字、书画有着异于常人的喜爱,村里华严寺里的壁画、三面红旗的宣传画以及盛行一时的小人书都成了他学习绘画的教材,在不断临摹的过程中,书画艺术的种子在他小小的心怀里悄然萌发了。上完小时,他最喜欢上图画课,因为他的图画作业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传阅。同学们给他起了个昵称“小画家”,老师们要“小画家”负责出全校的黑板报,那画在黑板报上的活脱脱的太阳、云彩和向日葵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但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绘画天赋的少年,却因种种人生际遇,没有机会进入美术专业学校深造。但在他心底,从来没有放弃他钟爱的书画艺术,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着书画艺术的要领。为了心中的书画梦,他多年来一直不断地通过订阅美术杂志、中国书画报等坚持自学。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一有时间就临摹书画、写生。1987年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书画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理论认识和绘画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笔下的鸡,不管独处还是成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厚,极富情趣,都透着一股安详与平和;他笔下的虾,用笔简练概括,水墨晶莹剔透,画面动中有静,虽仅施以墨色,却已使虾群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早在青年时期,卫玉宝走遍了周边县市,写生画画,给老人画像、画老虎、吊花等补贴家用。就在这个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吉县,第一次见到了黄河,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至今,他还记得导游那诗歌般的语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不仅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养育着千千万万黄河儿女,而且在5000余公里的沿黄线上留下许多浑厚自然、鬼斧神工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给黄河儿女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其中,壶口瀑布就是黄河流域一大奇特的壮丽景观,堪称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滚滚黄河像一条巨龙奔腾而来,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穿行在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山西吉县境内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河水由四五百米突然收缩为四五十米,滔滔河水倾泻而下,冲入约五十米的石槽中,形成雄浑壮观的瀑布群,因形似茶壶而得名。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河瀑奇观——壶口瀑布。
导游的话,声声敲着卫玉宝的心坎,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题材范围,并以一个或几个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有了这种题材作为技艺的载体,就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能量发掘、发挥出来。
此时,卫玉宝就有了想用自己的绘画技法表现壶口瀑布的想法,并确立了以画壶口瀑布为自己书画艺术创作的主题。从这一次后,一有机会,他就去看壶口瀑布,他说,壶口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变化,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越去越有感觉。在壶口瀑布,他好多次遇上美术院校的师生写生,心中羡慕这些幸运儿。至今,他还珍藏着美院老师给自己画的壶口纪念速写像。记得有一次,由于痴迷壶口写生,为了近距离观察,他差一点掉下壶口。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
为了画好壶口瀑布,年过半百的他旅居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开阔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开阔了思路。北京的琉璃厂、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宋庄、潘家园、中国国家画院、徐悲鸿纪念馆、齐白石故居、广州的文明路、文德路、书画广场、广州美院等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参观画展、拜访各地名家,吸收各派黄河壶口瀑布画法技法,取长补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心中对壶口瀑布的积淀经过陈年的发酵后,创作出了大量的黄河壶口作品,多次参加市县美术作品展、美术交流展和个人画展等活动,获得了各种奖项,同时也得到了圈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誉。
卫玉宝说,多少次夜阑人静,我在心中勾勒黄河,追寻我们母亲河诞生的民族精神。我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有责任唱出永不疲倦的民族之歌,画出母亲河那跳动着的永恒的心律,让黄河那亘古不竭的水流和万载不息的波涛诠释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内在动力吧!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