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杨红才:从“小先生”到“老先生”

——记尧都区县底镇杨家坟村村医杨红才

2017-02-14 22:13: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河东一带,人们习惯称医生为“先生”。在尧都区县底镇杨家坟村,只要一提起“杨先生”,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杨先生”就是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村医杨红才大夫。

  杨红才是土生土长的是尧都区县底镇杨家坟村人。1956年他16岁时,受村里不少人因缺医少药而病魔缠身的困境所触动,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中学没读完,他就背着父母只身跑到当时的贾得医院要求学徒。父母拗不过,只好依了他。可是他的“底子”实在太薄,师傅就帮助他上了临汾卫校,成全了他当医生的夙愿。

  1960年,杨红才从临汾卫校医师班毕业后,自告奋勇来到乡村。当时卫生局把他分配到屯里医院,在这里干了3年后,已经小有名气的他被抽调到离城更远的大苏医院工作。

  大苏是谁都不愿意去的山区,杨红才却很痛快,二话没说就打起铺盖卷,坐着大苏供销社进货的马车前去报到。从1963年到1970年,整整7年时间,他背着十字箱跑遍大苏公社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为无以数计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挽救了生命。大苏方圆几十里,乡民每有不舒服时,首先想到的是“杨先生”;每当提起“杨先生”,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大好人”。也就是这宝贵的7年工作经历,不论在思想品德上还是在诊疗医术上,都为杨红才做好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全国推行乡村合作医疗,杨红才的家乡——杨家坟村村民们不断向上级部门反映,要求杨红才回自己村里办卫生所,获得了准许。杨红才调回本村后,全身心地扑在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为了干出个名堂,只要他听说哪里有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医,就会五次三番地登门求教、讨取偏方。临汾、运城的30多个县城,他跑了个遍。没钱进药,他就自己跑到东、西两山采挖,回来晒干、加工,自己配药。

  襄汾有一位叫张中山的中年人,家境本来就不好,又患上一种怪病:常年厌食呕吐,骨瘦如柴。妻子拉上他跑遍了大小医院,都没能确诊,有的医院甚至给家人暗示准备后事。邻居给他们推荐了杨红才。杨红才接诊后,先给患者开了药方。等患者离开后,他细细琢磨病情,又连夜翻箱倒柜查找资料笔记。3天后,不放心的他骑上自行车赶到20公里外的患者家出诊。就这样你来他往两个多月,患者病情一天天见好,半年后痊愈了。当患者提上礼品登门致谢时,杨大夫婉言谢绝了:“礼品坚决不能收,否则就坏了我的规矩。”杨红才潜心研究针灸、火罐、推拿技术,给患者看病时尽量使用这些只费力、不花钱的办法。他常说:“老百姓挣俩钱不容易,到咱这里看病就是为了不花钱、少花钱,要花钱就到大医院去了,何必找咱?”“让患者少花钱、不花钱就能治好病才算本事。”杨红才不仅一辈子身体力行,而且也如此要求两个已成医生的儿子和司药的儿媳。儿媳小李这样说:“公公时常教诲我们要让来看病的人少花钱治病、不花钱治病,开诊所不能单为了挣钱。”杨红才的老伴更有发言权:“很多第一次到我家的人,都惊讶家里这么寒酸,都习惯了。”“看病,一半靠药治,一半靠心治。”基于这一理念,杨红才从来都是笑呵呵地面对患者。每每“望闻问切”后,他总是先拉家常,后开药方。大凡到这里看过病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见了杨大夫,病基本好了一半。

  岁月更替,当年的“小杨先生”,现已是两鬓斑白、年逾古稀的“老杨先生”了。如今,老杨先生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依然是笑呵呵地接应患者;遇到家境贫困的患者,多数时分文不收;遇到要求出诊的患者,总是有求必应。

  近半个世纪以来,杨家坟这个因杨红才而出名的小村庄,每天仍然有不计其数的患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只不过与过去的毛驴车、自行车相比,多了不少摩托车、小轿车。每天,杨红才总是乐呵呵地为患者诊治,他说:“50年来从来没有更改过,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为患者解除痛苦。”

  (章小玢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