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撞”进了临汾三中教师黄喜燕的沙画工作室。
刚进门,就看到了这样一幕:七八个孩子围在沙画台前,一个个手里捧着细沙,或轻洒,或滴漏,或抹平,神情专注而投入。瘦弱而清秀的黄喜燕老师,戴着耳脉,置身于同学们中间,给同学们讲沙画的创作技巧。她嘴里讲着,手却在飞速地滑动,沙画台上瞬间呈现出一幅紫色的写意山水画。
为了对沙画有所了解,记者随手翻开了桌子上的一本沙画著作。沙画即用沙子做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采用产自神奇大自然的天然沙,经过多道程序手工精制而成。沙画具有独特的魅力,极具视觉冲击效果,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境界。
在记者的要求下,黄喜燕现场为大家表演了沙画。在一个通了LED电源、铺满绿色彩沙的沙画台前,她问孩子们:“你们想画一朵花吗?”话音未落,她已伸出食指搓动沙子,霎时有着几片花瓣的小花初具雏形。只见她用小指侧过来画了一条细线,稍加点缀就变出了花茎和几片绿叶。旁边的小女孩鱼儿拍着手说:“太美了,我想把花儿带走了。”“那好,我们就给它装进花瓶吧。”她说着,“唰唰”两指,一束花儿被装进了一个精致的花瓶里。旁边的妞妞撒娇道:“老师,我也想要。”“是吗,那就把你放在花儿旁边,做个守花人吧。”只见黄喜燕将沙子推开,构勒出一个女孩俏丽的侧脸轮廓,撒沙、点缀,女孩的眉毛和眼睛跃然沙上,小嘴儿翕动着,做了一个嗅花的动作……黄喜燕问她:“妞妞,你看这像你吗?”其他几个小女孩都聚拢过来,“哇,像妞妞,太漂亮了……”“这样美丽而富有意境的画面一定要留下”,只见黄喜燕随手在画面四周画了个框子,当真如一幅照片镶在了相框里。她又随手将四框抠上环形,刹那间又变成了一枚别致的小邮票……想到哪里,画到哪里,变化万千,美轮美奂。一幅幅沙画在曼妙灯光的映射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黄喜燕是一位活泼热情、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老师。她从小爱画画,素描、国画等各类画作都可以来上几笔,不过,这其中她最喜爱的还是沙画。2006年,她偶然看到一次沙画表演后,被其瞬息万变、形态万千的表演吸引住了。由于工作忙,直到四年前她才有一个可以自由安排的假期,于是上网搜索了当时国内所有的沙画大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绘画风格最终选定并师从中国沙画创始人苏大宝老师,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沙画创作理论技巧。沙画创作时间短,短短几秒内就可以完成一幅;同时创意无限,心到手到,纵横恣肆,配之以自己朗诵的专为沙画配写的诗歌或散文,可以让人进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黄喜燕喜欢投入到沙画创作中,这已成为她的一种放松和休闲方式。
当然,最让黄喜燕欣慰的是,她将沙画搬到了心爱的语文课堂上,使语文课堂因之更富有诗情画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学生们更喜欢她的语文课了。在一次公开课上,她讲的课是《荷塘月色》,文章讲到哪里,手下的沙画画到哪里,文画结合,意境兼美,极富审美意趣,把师生迷住了……黄喜燕在学校倡导成立了沙画社团,又成立了自己的“造梦空间”工作室。想学好沙画,就需要提升绘画能力、想象力、传统文化素养。于是,她开始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多读美文和传统经典。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工作室里传出的是孩子们诵读《幼学琼林》的清脆童音……“沙画是一种培养良好情操、培养想象力、激发孩子创造力的良好形式,它可以将艺术实践、绘画技巧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跨学科融合多种美。此外,沙画也可以成为心理课辅导工具,使孩子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让孩子真正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境界。”采访结束时,黄喜燕如是说。
记者郭璞/文 通讯员张旦/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