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心存善念,帮助他人就能快乐自己;乐于奉献,常怀感恩才能温暖社会。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就想成为坚持做好事的人。”2月15日,在尧都区车站社区办公室,70岁的闫惠芬与记者分享了一位古稀老人的快乐心声。
“救死扶伤”是使命
1967年,闫惠芬就读于大同医专,学习护理专业。1968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夏县人民医院工作,从此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生涯。
参加工作后,闫惠芬一直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用她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雷锋精神熏陶下长大的,帮助别人都是出于本能。”“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接诊了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她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但由于病情严重,无法照料孩子。”闫惠芬说,当时,同样初为人母的她也没多想,一边当医生,一边当“妈妈”,连续数天帮助女患者喂养孩子。
闫惠芬回忆,有一次孩子发高烧,而她因为要做一台手术无法陪伴。回到家中,孩子问她:妈妈,病人比我都重要吗?”听了孩子的话,她默默地流泪。
“选择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算对家人有所亏欠,只要能救死扶伤、服务病患,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闫惠芬欣慰地说。
情洒社区乐在心
2002年,退休后的闫惠芬又有了新的“差事”,她被原太原铁路局临汾分局返聘,进入“关工委”工作。
“工作期间,我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继续发挥‘白衣天使’的作用,为广大居民解除病痛。”酷暑天气,闫惠芬为身患脑血栓的老人输液,连续十天奔波往返;朋友前往西安做手术,她一直相伴,从未离开。
车站社区第三网格格长、社区党支部宣传委员、社区关工组辅导员……如今,古稀之年的闫惠芬依然为社区的事情忙前忙后。社区主任贾海燕说:组织合唱团唱歌,她带头自掏腰包印歌本;自费购物,为辖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与关怀,她是大家眼中的‘热心肠’。”“每年寒暑假,作为关工组的辅导员,我和姐妹们一同带领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公益劳动,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假期。”闫惠芬开心地说。
抗击病魔不言弃
熟悉闫惠芬的人都知道,这个平日里看起来总是面带微笑、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其实是与癌症抗争近十年的一名患者。
“2008年,我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当时已经到了中晚期。”面对这样的病患,一向坚强乐观的闫惠芬暗自勉励自己,人这一辈子难免有个病痛,高兴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用积极的心态与病魔抗争?”手术后,经历了十余次化疗的闫惠芬从未对生活有过一丝放弃。不仅自己与病魔顽强抗争,还鼓励身边患有疾病的朋友要积极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病患越来越多,不管怎样,好的心态可以促使病症往好的状态发展,一边积极锻炼,一边正常服药、定期检查,再加上服务社区多做好事、分享欢乐,就一定会获得福报。”闫惠芬笑着说。
记者 成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