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自从1997年12月从永和踏上入伍的征程,我就暗下决心,不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就不回来。可是,我就这样一事无成地从大城市回来了。”2003年6月,首次创业失败的李永红坐在回乡的汽车上,心里满是落寞和不甘心。接下来的日子,他养过羊,开过饭店,种过核桃,贩过苹果……起初,干啥都不成,曾负债十五六万;在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村里人看来,这么多债务,估计他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但是,李永红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硬是靠肯吃苦的坚定信念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县里的创业新星。他的苹果基地、果业市场等项目已成为永和县重点扶持对象,在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这条路上,他走在了前列。
父亲生病 无奈退伍创业
1980年出生的李永红,高中毕业后参了军。“我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村里一边种地,一边开拖拉机搞运输,由于肯干且有想法,所以我们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了全县为数不多的万元户,并在全村第一个盖起了砖窑……”李永红说,因为有父亲的激励,所以他高中毕业后光荣参军;也正是有了当兵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在此后的创业中有了坚定信念和毅力,有了现在的成就。
在部队上,李永红有股不服输的拼劲,干啥都要力争最好,所以部队领导都特别看好他。后来,部队培养他学习了电脑打字、Office和Photoshop软件,且在1999年入了党。那时候,他在部队可谓是顺风顺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亲由于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不能干重活了。当时妹妹在上大学,每年得一万元左右花销,弟弟还在上初中,家里的经济收入急剧下滑。无奈,在当了4年兵后,李永红申请了退伍。
“我当兵离家的时候就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再回来;所以2002年12月退伍后,我就在成都开了一家火锅店,开始自己创业。”李永红说,刚开始生意还不错,一天下来能有好几百元收入,过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扩大经营,赚钱后再在城里买个房子,把父母都接过来。当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2003年的一场“非典”,彻底打碎他靠饭店致富的梦想,街面上空荡荡的,更别说有人来吃火锅了,没坚持多久,他的第一次创业便以失败告终。
“我们桑壁镇堡则村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山地,加上气候偏冷,只能种玉米、谷子、豆子之类的杂粮,而且靠天吃饭,如果年景好还可以多打点粮食,要是遇到干旱,就有可能绝收。所以,我出来当兵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既然走出了大山,就一定要闯出个样子。可现在更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灰溜溜地回来了……”李永红从成都坐火车倒汽车,在临汾回永和的山路上,他的心情十分低落,看到车窗外绵延不断的山岭和崎岖狭窄的山路,再想想家里对他的期望和自己一事无成的样子,他禁不住流泪了。
艰难创业 可是干啥赔啥
2003年6月,李永红辗转回到永和家中,看到村里萧条依旧,乡亲们种地还是靠牛拉的原始耕作,一年收成全看“老天爷的脸色”。由于父亲上了年纪再加上有病,自己家的光景已经大不如前了。
“我回来后,最受不了村里人异样的眼光。”李永红说,当时,有些村民说他在部队没吃过苦,回来肯定干不了农活;再加上家里兄弟姊妹多,经济条件又不好,以后的日子肯定过得很艰难。第二天,父亲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向亲戚们借的一万元,买了十几只小尾寒羊。于是,李永红一边张罗着家里的30多亩地,一边放羊,开始了自己的放牧生涯。
“说实话,我家祖辈都是农民,过的都是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我特别不甘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李永红开始给自己定位,既然当不了城里人就把农民做好。
他每天五点多起床,干完地里的活就去放羊,通过努力,他的羊群增长很快;后来他又借了5万元,扩大经营,从十几只到后来的80多只,这个贫穷的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可是,老天爷似乎又和他开起了玩笑,正当李永红准备卖羊的时候,却遭遇市场羊价大跌,而且压根没人收。一年下来,基本上把投入的钱全赔光了,此时他负债8万多元。
村里人和亲戚们见他就躲,生怕他再借钱。
“那是我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就连100元的上礼钱都拿不出来。”他说,有一天亲戚家办喜事,可他却拿不出钱上礼,因不能失了礼节,于是就厚着脸皮去参加喜宴。当时实在没办法,李永红只好悄悄地向姨妈开口借了100元钱上礼,村里人大都不好过,这钱还是姨妈骑着摩托从几十里外返回家中给他取来的。李永红回忆,在上完礼返家的途中,李永红一个人在山沟里放声大哭了一场。当时,他们村一家人一年的总收入也就一万来块钱;他负了这么多外债,村里人都说,恐怕他这辈子都还不清了。
承包果园 还清所有债务
在大伙儿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李永红的机会终于来。2004年,邻村有80余亩核桃园和10余亩苹果园要对外承包,在和父亲商量后,他决定要争取这个承包权。“当时需要38000元的承包费,而且要一次性付清,本来家里就穷得叮当响,还负着外债,哪能拿出这些钱?”无奈,父亲再次出面,硬是靠着脸面向亲朋好友开口借钱,他自己又去银行贷了一部分款,终于把核桃园、苹果园拿下了。
当时,李永红从村里搬到了山上,拼尽全力照看着80余亩核桃园和10余亩苹果园。山上没水、没电,生活中的必需品都要从山下往上背。他每天一个人修剪、管理这几百颗树,还在树下种粮食、养鸡。
当时,给果树上肥料没钱,亲戚们都躲着,也没人敢给他贷款……这样的日子,李永红在山上一住就是3年。当时核桃每斤能卖到六七元钱左右;苹果几分钱一斤,因为粗放型管理,只能以落果的价钱卖给饮料加工厂。在这期间,我还去太原等地推销过苹果和核桃。”李永红说,到了太原的农贸市场,一下车,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因为他的包装是麻袋,太简陋了,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了这些农产品。
回来之后,他总结出经验,不能再这样粗放型管理了,要多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一味地与外界隔绝是没有出路的。
此后,李永红便经常出去看市场,一边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一边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精心管理的核桃树和苹果树长势良好,苹果的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2008年,核桃和苹果获得大丰收,卖了17万多元。这一年,李永红除了还清所有的债务外,还剩下几万元的盈余。
夫唱妇随 事业蒸蒸日上
眼看着要“奔三”了,这媳妇还没有着落。2007年,李永红承包的苹果园和核桃园基本都走上了正轨,按时管理就行,于是,他就想着去外地打工,找个媳妇回来。
于是,李永红把果园和核桃园交给家人打理,自己一人来到太原,在乡贤村的夜市开了一家小饭店。“可能真是缘分到了,在那里开饭店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媳妇。”他笑着说,自己的媳妇叫于艳,是四川人。在当兵的时候他们就认识,没想到几年后又都来到太原打工,巧的是她经常来他的饭店吃饭,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啊!就这样他们开始谈对象,经过6个月的相处后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于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他们夫唱妇随,共同为这个家奋斗。2009年,李永红在四川跑市场,和媳妇的姑姑、姨姨们合作,把自己的土特产卖到了四川,不光把自己家的核桃、苹果卖完了,还在隰县、大宁、吉县、乡宁等地收别人的苹果,仅这一年,李永红就赚了60万元。
2010年5月,李永红成立了永和县万森苹果专业合作社,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有社员134人,种植面积4000余亩,其中挂果面积1000余亩,产值1000多万元;2014年李永红注资500万元成立了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大美乾坤”苹果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并在全县5个适合苹果生产的乡镇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公司并与一些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以保护价收购其生产的苹果,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等。目前,李永红正在芝和镇红花沟村投资54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4亩的以存、售、为一体的万吨果品交易市场,该市场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永和县干、鲜果的储存难、销售难的问题。
“我们的战略是立足永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李永红信心满满地说,该市场建成后,可以带动全县苹果健康发展,让永和的果品产业更上一层楼。目前,他在北京、海南、浙江、湖南等地建立了营销窗口,为将来的目标打好基础;到2020年,他的目标是:公司的标准化管理基地要达到1000亩,带动全县四五万亩的干、鲜果产业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出口。同时,为全县的剩余劳动力和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