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老兵郝永贵:铭记英烈 留住记忆

2017-06-20 20:48: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郝永贵是一位老兵,1965年3月从浮山县陈家沟走进军营。他是一位学者,1979年转业到山西师范大学后勤基建房产科,拥有数项发明与专利。他还是一名有数十年党龄的党员。退休后,郝永贵执意回到阔别已久的陈家沟,那里有他的童年,有他永远的记忆。

    不久前,记者在青山绿水环抱的陈家沟见到了郝永贵。

    山沟里曾有古建筑群

    “山水拱秀,松柏交阴,距县城50里有乌龙尊神洞府。”这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乌龙洞庙石碑上的记载。郝永贵向记者讲述了老槐树、千年松、乌龙庙的传说:原来庙址选在山顶上,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运到山顶上,有一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建筑材料顺着坡滑到了庙址的下方。于是,村民就在山根底下建起了五五制的四合院庙宇。如今这个庙宇只剩下残存的遗址,称为上院。”沿沟向深处步行大约有50米左右,有一个石窑。郝永贵说,这个石窑下方有泉水,但从不外溢。这就是传说中的乌龙洞,这里先有乌龙洞,后有庙宇。在距离此地25里地的茯岭山有一口井,将鸡从井口扔下去其鸡毛会从乌龙洞口漂出。

    往密林深处走,有一个下院,那是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的炸药厂,炸药厂在碾磨炸药时还曾发生过爆炸。

    郝永贵腿脚不便,便让一当地村民引领记者与原浮山县武装部部长鲁生岱,沿着林中小路来到下院。五孔土窑洞已经面目全非,洞口被塌方的土埋没,巨大的石头分布在炸点周围的山坡上。当年热火朝天的抗日军工生产场景只能变成回忆。

    铭记英烈留住抗日文物

    “这个碾盘虽然在事故后变成了两半,但炸药厂并没有放弃生产。发生爆炸的时间是1942年6月14日,牺牲了三名八路军战士,炸死了一头毛驴。父亲郝玉泰将一朱姓和潘姓伤员领到家中,由母亲(刘氏)照顾。”在从乌龙洞返回的路上郝永贵讲述着。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序幕的拉开,这里成了我军的大后方,父辈们说,下院的炸药厂发生事故后,很快恢复生产,解放临汾时,从陈家沟向前线运去5吨炸药。

    临汾解放后,陈家沟的生产工具还相当落后,磨面用的是石磨,碾米没有碾子,村里人就将下院的那块留有爆炸痕迹的辘轳和碾盘移到村里,附近的人家都到陈家沟碾米,有时还要排队。

    郝永贵说,直到1965年参军前,每年的6月14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到下院祭拜3名八路军英烈。

    几位村民介绍,郝永贵当兵离开家乡后,陈家沟通了电,碾盘、石磨被村民遗弃。郝永贵回到村里后告诉村民,碾盘、石磨是有故事的,不论花多少钱也要找到。于是,大家将埋碾盘的地方告诉他。郝永贵雇用挖掘机将石碾挖出来。

    郝永贵将记者领到他儿时居住的窑洞,指着两块半圆形石碑及碑下的磨盘说,母亲在世时告诉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母亲与陈家沟的妇女们就在乌龙庙的下院磨面支援前线。两块半圆的石碑拼在一起就是磨盘。

    记者在《三晋石刻大全(浮山卷)》中看到,做磨盘的两通残碑,一通是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修西楼碑,碑板高122厘米,宽60厘米,厚6厘米;一通是地契碑,纪年不详,碑板高122厘米,宽60厘米,厚6厘米。

    “陈家沟的碾盘、石磨有故事、有历史,我们不能遗弃,更不能忘记为新中国献身的英烈们。”郝永贵感慨万千。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