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梁周平:打拼十五年过上好日子

2017-10-26 21:12: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市区东关乌鸦巷的一个烧饼摊前,排队买饼子的人络绎不绝,一对夫妻正忙着打饼子,这方才把面擀好,那边热乎乎的饼子就要出炉,一刻都不停歇。这对夫妻在乌鸦巷卖烧饼,一卖就是15年,其中的酸甜苦辣三言两语无法说清。

  “三进三出”的辛酸

  所谓“三进三出”承载着这对夫妻最初创业的所有艰辛。梁周平今年46岁,他的爱人杨月爱45岁,县底庞杜村人。2002年,两人刚结婚没几年,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很清贫。正当血气方刚年纪的梁周平不想碌碌无为,四处打工,终于攒了点钱打算进城做点小生意。

  于是,梁周平怀揣着小小梦想,领着媳妇,赶着毛驴车,带着家当进了城。夜市在当时是最火的生意,梁周平购置了简单的炉灶就兴冲冲地开业了,没想到被冷水浇灭了所有美好的愿望,每天晚上守着摊子却卖不了几碗面,进城带的钱赔了个精光,连房租都交不起了,无奈之下,梁周平只好带着老婆回到了村里。

  梁周平还是不服气,没过多久又来到了城里。在这期间,梁周平蹬过三轮车、当过劳务工、卖过凉面皮,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不幸的是,梁周平在一次给人挖壕沟的时候,土石塌方造成了锁骨骨折,再加上老婆生孩子,他又一次驾着毛驴车回到了村里。见到亲朋好友,想起在城里的遭遇,梁周平和杨月爱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2003年,机缘巧合,梁周平学习了如何做烧饼,第三次进了城。在乌鸦巷租了不到10平方米的一间房子,开始卖饼子。夫妻二人起初每天只能卖十几个饼子,生意惨淡。于是,梁周平联系了几家卖羊汤的饭店,将所打的饼子全部送了过去。靠着这些饭店,梁周平的生意勉强支撑了下去。但是,饭店以饼子口感不好为由克扣钱,让他对自己所做的饼子重新进行了审视。

  拜师学艺的转折

  辛辛苦苦卖饼子一眨眼就是5年,日子过得依旧惨淡。每天起早贪黑挣钱,却没有任何收获,梁周平灰了心,又起了回村的念头。但一想到回村,觉得自己在外打拼这么多年一无所获,就抬不起头。梁周平进行了自我反思,应该专注饼子的质量而不是销量。

  偶然听说五中附近有一家饼子卖得特别火,梁周平拎着一条烟和一箱方便面上门拜师学艺。经过师傅的指点,梁周平的水平突飞猛进,饼子的口感上了一个层次。顾客慕名而来,生意蒸蒸日上,夫妻二人终于拨云见日。

  正当壮年的夫妻二人,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打饼子,一直忙到晚上关门。打饼子的面粉,从一开始的半袋面到后来的7袋面,二人乐此不疲,还挂上了属于自家的招牌——梁子烧饼。

  梁子烧饼的口碑越传越远,绕大半个城来买饼子的顾客大有人在,还有出门去北京、河南等地的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二三十个饼子。梁子烧饼越卖越火,夫妻二人因此将村子里的老宅都重新翻盖,还为两个儿子准备好了结婚新房,两口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淡然平和的心态

  梁周平和杨月爱辛苦打拼了15年,终于圆了当时的梦想。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意好的时候,没日没夜想多挣点钱,因为穷日子过怕了。当腰包渐渐丰满时,夫妻俩已积劳成疾。杨月爱告诉记者,现在的腰板没以前挺直了,腰间盘也有了毛病,不时疼痛。梁周平的精力也没之前那样旺盛,他又一次反思现状,想想一辈子努力挣的钱到最后拿来治病就太得不偿失了。他和杨月爱商量了一下,将自家招牌“梁子烧饼”摘了下来,然后每天只卖三袋面,卖完就休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夫妻二人的心态越来越好,身体状况也比以前有所缓和。今年8月份,两个人报了旅行社去香港观光。梁周平说:“我打算再干几年,将两个儿子的婚姻大事办了,干一个比较清闲的生意,看看孙子,享享清福,人这一辈子钱是挣不完的。这几年,我们两口子都没时间看电视,更别说出去看世界了。人活着心态最重要,你看我们的国家在飞速发展,而我这小老百姓奋斗了15年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足矣。”

  记者 张甜甜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