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王志强:一个钉鞋匠的“人生格言”

2017-11-21 20:32: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师傅,帮我把拉链修一下,我一会儿过来拿。”11月15日上午,在临钢二区生活区一家钉鞋摊前,钉鞋师傅正有条不紊地接待着顾客。

    “这副护膝的粘带不用换,我给你加固一下就行,不必要花那冤枉钱。”口袋的拉链容易夹住布,你拉的时候抻着点,我修的时候观察了一下,如果下次再夹住了,你就翻过来把后面的布拽拽……”钉鞋师傅把手里的衣服递向顾客。趁着老师傅休息空档,记者与他拉起了家常。

    “我叫王志强,今年68岁,襄汾人。”王师傅举起布着茧子的右手,扶了扶那副大框眼镜,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干着普通活,不过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王师傅边说边又拿起了一双开胶的鞋忙活起来,您看这双鞋是不是得钉一圈呢?”仔细观察鞋的开胶面积后,王师傅说:左脚不用,右脚得钉一圈,前面钉暗线,后面钉成明线也看不出来。”我见他们都是拿刀划个缝,那样不行吗?”顾客说道。

    “对我来说,收同样的钱,你说的这种做法比较省事,但是这个鞋底薄,如果拿刀划,估计过段时间就裂了,这双鞋就废了。”征得顾客的同意后,王师傅开始忙活了,大约40分钟(比那种做法足足多了两倍的时间),鞋子在王师傅的一钉一铆间,“完美”地展现在顾客面前,顾客仔细观察后连连称赞。

    正是因为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王师傅的技艺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谈起与这行的缘分,王师傅诉说了来龙去脉。

    “我是1996年开始从事这行的,那时候我还没有退休,在铁矿上班,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是530元,得养活一家4口人,女儿上大学,每月得寄300元的生活费,儿子上中专,每月也得200元,我和老伴儿只留下30元。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我就和老伴儿合计着干点副业,经过考察,打算支个摊修鞋,下定决心后,第二天就把设备买了回来。当时我上夜班的时候比较多,经常下班后就在厂区门口支个摊子。”是什么动力支撑您干到现在呢?”记者问。“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没有文化,我想让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朴实的话语中,一种坚定饱含其中。王师傅这一干就是21年。由于服务态度好,技术过硬,价格实惠,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人这辈子,无论干啥,一定要有一个好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嘛。”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