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弃婴十八年 蒲县耄耋老人感动“蒲子”

2017-12-11 20:08: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她83岁;她18岁;她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们是一对祖孙。

    今年83岁的郑凤玲老人在蒲县西街青年巷开了一个小卖铺,孙女杨全梅趁着放假期间,帮着奶奶打理小店,日子虽平淡,却也温馨。附近的人们都知道,杨全梅不是郑凤玲的亲孙女,但18年来,这里的人们早已目睹了祖孙俩的和谐关系。最近,因该县“蒲子好人”评选活动,打破了祖孙俩以往平静的生活。郑凤玲老人收养弃婴并抚养18年的故事传开后,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许多人因他们的故事而被感动。

    冬季的蒲县,寒意浓浓。不久前,记者在蒲县西街青年巷的一个小卖铺里,见到了一位身材瘦小、头发花白的老人和一个小姑娘,正在热情招呼前来购物的顾客。老人就是郑凤玲,旁边那个小姑娘就是她的孙女杨全梅。

    意外得了小孙女

    那是1999年5月18日,刚刚过完端午节,蒲县的大街小巷还飘着粽叶的余香。郑凤玲出门办事,走到县城的一个十字街口时,看见这里人头攒动,她穿过人群,挤进最内圈,只见地上摆着一个纸箱子,里面躺着一个婴儿。郑凤玲仔细观察,婴儿双眼紧闭,头上长有一个大人拳头大小的肉瘤,身上只裹着一件布衫,身下连一个小褥子也没有,身旁放着半袋奶粉和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五月端午生日”。

    郑凤玲用手挠了一下婴儿的手心,孩子稍微动弹了一下。“还有救!”她毫不犹豫地端起纸箱子就往家里走。

    “这孩子肯定活不了,已经在不同地点放了好几天啦!”“你看她头上的瘤多大呀,都没听说过这种病,肯定是治不好了才被扔的!”您一个老人家,连自己都需要儿女照顾,把她带回去怎么照顾得了……”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劝说。可是,郑凤玲头也不回,端着纸箱在一片嘈杂声中离开了人群。

    力排众议做决定

    郑凤玲老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除了腿疼的老毛病和右眼失明以外,身体并无大碍。

    老人一脸慈祥,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郑凤玲介绍,老伴儿杨富,十几岁时跟着家人从河北逃荒来到蒲县,后来在蒲县落了户,与她成家之后,生有三男两女。

    为了养育儿女,他们养鸡喂猪、开荒种田,后来开小饭馆、小卖铺,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当时,五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不再依靠老人。待到各自成家后,老人便把三孔土窑卖掉,将钱分给五个子女,自己跟随大儿子生活。

    当郑凤玲抱着弃婴踏进自家门后,赶忙将婴儿裹进被子,并喂了一点奶粉,完全没有理会老伴诧异的目光和一声声追问。她随后给孩子换衣服时才发现,女婴背上还有一个肉瘤,同头上的一样。不知是谁已将肉瘤割开,用细小的线绳绑住了伤口,里面已经化脓。

    闻讯赶来的儿孙和邻居们挤满了屋子,谁也没预料到郑凤玲会抱回一个弃婴,而且孩子还生死未卜,一时间反对声四起。

    “老伴儿也是个苦命的人,他看见这孩子和自己一样命苦,就决定收养她……”郑凤玲说,后来,儿女们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弃婴,他们给这个小女婴起了个小名叫拾香。为了给孩子看病,两位老人抱着小拾香,辗转到临汾的大小医院。但医生们的意见一致:孩子的病因无法查清,难以医治,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老两口意见统一: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后来,一位邻居老奶奶拿过来几片自制的膏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郑凤玲给孩子贴在患处。谁知这一试,脊背上的伤口竟然渐渐好转,等孩子过了满月之后,头顶的肉瘤也一天天变小。孩子病情的好转,并渐渐成长,让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

    艰辛生活有快乐

    自从有了小拾香,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又增加了一份负担。为了孩子以后健康成长,老两口还专门找人给孩子改了名,叫杨全梅。一家人都亲切地叫孩子“梅儿”。

    郑凤玲回忆,在梅儿不到两岁时,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声称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愿意出钱把孩子带走。郑凤玲赶紧将梅儿紧紧抱在怀里,厉声道:梅儿是我们的,出多少钱都不行!”最后,那对夫妻只好悻悻离开。在这之后,还不断有人上门,想出钱收养杨全梅,老人都没同意。

    杨全梅一岁之后,老两口就轮流守着小卖铺,轮流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在大街小巷转悠。看着孩子养得白白胖胖,街坊邻居都打心底敬佩他们,竟然把当初纸箱里那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给救活了!转眼间,杨全梅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离家远,老两口都不会骑车子,为了不让孩子走更远的路,爷爷每天中午都会将孩子接到幼儿园附近的老朋友家,陪她一起吃饭,每天如此。等杨全梅上小学了,爷爷已年近八旬,懂事的小姑娘从一年级就自己上下学。杨富老人每天早早地守在胡同口,直至孩子出现在他的视线,亲切地喊一声“爷爷”,这才放下心来。

    2005年10月,杨富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紧紧地拉着杨全梅的小手,极为不舍得闭上了双眼。

    说话间,郑凤玲神秘地打开了一个放在墙角的旧木箱。箱子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满满一箱子崭新的被褥床单,还有婴儿的衣物。郑凤玲老人拿着那些被褥,满脸幸福地说:这些都是我亲手给梅儿做的,我怕等梅儿结婚的那天,眼花了手也抖了,就做不成了。早早地预备下,我就放心了……”这些年,为了给杨全梅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大字不识一个的郑凤玲想尽办法给孩子解决难题。为了办领养证,她从县城西关多次跑东关的公安局,终于在2006年9月为杨全梅办好了户口;为了给孩子争取低保,她费劲了周折,执著地一趟趟往民政部门跑,最终如愿领到了低保。

    杨全梅渐渐长大,也特别懂事。郑凤玲老人的小儿子杨秋喜介绍,去年母亲在巷子里不幸被车撞得小腿骨折,在医院住了3个月,是小梅不分昼夜地守在床前,照顾奶奶。祖孙俩的这份情义,是亲生儿女都难以做到的。

    杨全梅说:从小奶奶就不让我受半点委屈。每次上街,奶奶只想着给我买些好吃的,从来不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叔叔、姑姑们送到家里的食物,奶奶总是放在冰箱里,等着我放假回来吃,以至于好多不能放的吃食都坏掉了。奶奶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特别不容易,现在我能照顾奶奶了,决不让奶奶受委屈。”

    杨家有女初长成 

    现在,杨全梅已长成落落大方的姑娘了,身高已经超过了一米六,身体非常健康,小时候的肉瘤好了以后,并没有留下明显的疤痕,白净的皮肤,戴着一个黑框眼镜,显得斯斯文文。在她的言语中,听不出丝毫的自卑感,反而是满满的感恩之情。

    在郑凤玲的精心培育下,杨全梅从小品学兼优,在学校多次获得“三好学生”荣誉。2016年,初中毕业后,杨全梅不想念书了,想出去打工挣钱,奶奶不同意,最后还是奶奶说服了她,让她继续学习。但为了给奶奶减轻负担,杨全梅并没有选择上高中,从小喜欢画画的她,进入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特长班学习。郑凤玲指着墙上的精美剪纸、绘画和手工作品,高兴地说:“这些都是梅儿画的,我梅儿手可巧了。”她的话语中洋溢着幸福。

    每到假期,杨全梅都会回家陪奶奶。“小梅每个周末都要回去,尽管有儿女们在身边,但小梅还是放心不下年迈的奶奶。”郑凤玲的大儿子杨双喜介绍,我母亲的腿不好,小梅在家时,全靠她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她每次回来,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小卖铺的货提前进好,将奶奶一周要吃的面条切好,肉、菜、鸡蛋等备好,放在冰箱里,才赶回学校。”“明年,我就毕业了,到时候就可以找一份工作,靠工资养活我和奶奶了。但奶奶说不行,还得让我继续上,一定要上完本科,花多少钱都得上!”今年暑假,杨全梅提出要跟同学去北京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的工资,但郑凤玲不同意,她坚定地说:还是好好学习吧,现在不是你考虑挣钱的时候。”

    孝敬老人献爱心

    郑凤玲抚养弃婴的感人故事,在蒲县广为传颂,很多人为之感动。除了老人儿女们的支持和照顾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来自蒲县窑店村78岁的代有芳和荆坡村69岁的成德富两位老人,是长期资助杨全梅的好心人。每年一到开学季,他们就会如约而至,或是送来几百元钱学费,或是买很多学习生活用品。

    “等我毕业挣了钱,我会好好孝敬奶奶,全力报答社会上的好心人。”杨全梅说。

    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