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古县县城里,熟悉胡廷仪的人都知道他是太极拳的传承人、老教练,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关心下一代的热心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义务给干部群众教太极拳18年,呕心沥血为革命老区奉献15年,身披“临汾市公民道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光环,还因为他20年如一日地以大爱的情怀关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弱势学生的心房,受到了家长的敬仰、学生的爱戴。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96年,胡廷仪从县卫生局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休后,面临着三个选择:一是根据子女们的意见,年纪大了,老伴身体也不太好,好好地相伴安度晚年,子女们有事也可帮衬一下;二是卫生系统的几个单位也多次有偿聘任他工作;三是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几位领导要他去协助工作。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项。
原来,他心中早就有一个情结:1953年临师毕业参加工作,在教育战线爬摸了12年,对山区教育、老区学生有着深厚感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了,条件优越了,生活改善了,但青少年不知幸福来的艰辛,铺张浪费、剩菜倒饭、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胡廷仪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校、家庭教育好青少年一代。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长达20年的关工委工作中,他顶住了来自社会上“几个老头逞能什么,在家好好休息吧,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等热嘲冷讽的压力,克服了关工委组织初期面临的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交通工具、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工作期间忍受了老伴生病去世、自己患病住院、无暇顾及陪伴子孙的痛苦,无怨无悔、尽己所能在关工委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当代老干部、老党员的风采。
矢志不渝献余热
胡廷仪在机关工作时就严谨认真,有一股子韧劲。参加关工委工作后,他的老作风一直没有改变。2000年担任关工委副主任以来,他与县关工委原主任张玉锁一起,常年下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农村青少年的情况。他在旧县村、北平村、尧店村、城北小学、石壁小学调研时,看到村里学校的读书室书籍极少、门类不全,难以满足青少年求知的愿望,因此,积极向县财政争取,发动企业、机关单位捐资,当年就筹集资金4万余元,购买图书3600余册,赠送给5所学校、10个村。他们把书送到旧县中心校时,孩子们高兴地拍手叫好。就这样,这几位老人一直坚持了10年,为村、校、企业送书3万余册。
胡廷仪既是关工委副主任,又是中小学辅导员、家长学校的教师。20年来,他先后编写了《安吉惨案》《抗日游击队长“王麻子”》《抗战时期的劳动英雄赵全林》《朱总司令在古县》等20余篇故事和讲稿,先后到城镇小学、湾里小学、古县一中、二中、职中和家长学校演讲。他还多次在清明节、六一儿童节和新生入学时应邀到学校、烈士陵园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一位实习的大学生赵婧曾三次上门聆听他的讲课,她说:“胡老讲的听起来是故事,沉淀下来是红色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史。”
胡廷仪看到个别学生不用功学习,上网吧玩手机,回到家里这也不吃、那也不穿,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很是痛心。他与关工委的李洪茂、王福进等老同志到学校、到家里给同学们讲古人“铁棒磨成针”“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激励青少年奋发学习。他们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在学校的黑板上,题在同学们的笔记本上,教育青少年刻苦励志、积极上进。
关爱路上不懈怠
胡廷仪作为一个辅导员、关工委成员,关心青少年是多方面的。他在传授家庭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讲儿童营养的搭配、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他多次纠正小学生们写字姿势,并亲自演示,提倡学生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他在卫生局工作时就知道南垣乡、永乐乡有几个村子是大骨节病分布区。2009年,他在这两个乡调研时,特意跑到祁寨、苏家庄、金家凹、大井沟等村,到学校观察孩子们手指有没有末指弯曲的大骨节病,并与县防疫站联系,要求跟踪观察。涧河流域是甲状腺疾病发病区,对儿童的发育影响特别大,他曾多次深入盐业公司,观察食盐的购地和加碘剂量,以防儿童发生甲状腺疾病。
不少教师和同学们现在还记得,2014年夏季,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胡廷仪在教完学员们太极拳后,顶着炎炎烈日对县二中、职业中学的千余名学生进行太极拳培训。他在教“转身蹬脚”“下势”等一些高难动作时,有些同学怎么也做不到位,但他没有泄气发火,而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教会为止。教师、同学们都被他的这种执着负责的精神感动不已。
2015年,胡廷仪被古县精神文明委员会推选为“感动古县道德模范”。他平静地说:“为青少年服务永无止境,这应成为我一生的担当和责任。”(王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