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离开永和县城关小学已经50余年,令王平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前年,已经62岁的他与近60名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学同学一起重返母校,一场阔别半个世纪之久的小学同学聚会在他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从照片里能认出哪个是我吗?”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花果街的王平家里,他指着手机里的一张黑白照片说,“同学聚会前,大家都把自己保留的毕业照发到了微信群里,我的照片早些年就丢了,这下可要保存好了。”照片里的王平与现在相比,少了时光的“雕刻”,青涩少年模样。
1956年,王平出生在洪洞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还不记事时便跟着父母来到永和县生活。学生时代的王平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唱歌、跳舞、画画样样精通,画画也从那时起成为王平的爱好与梦想。正当他对未来满怀憧憬时,不幸从天而降。1973年,王平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他不幸受伤,双腿致残。
为了接受更好的医治,王平一家来到临汾市区定居。接受治疗期间,儿时的画画梦重燃了他的生活希望。“生活虽然辜负了我,但我不能辜负生活。”这是王平的座右铭,在他与轮椅相伴的近半个世纪里,这句话给了他不懈前行的动力。
没钱买画纸,就在家里买东西留下的包装纸、看过的报纸上画;得知文化宫要开办美术学习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美术班学生多,教室装不下了,他就挤在教室门口探着头听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平的绘画成绩提高得很快,不论是素描还是色彩,他的成绩在班里都是最好的。
然而,梦想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的,学画画毕竟不能挣钱养活自己,也不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不愿拖累家人的王平决定暂时“搁浅”梦想,自力更生是他首先要迈过的一道“坎”。
看准“照相”这个行当,王平借钱买了照相机,自制了简易的暗箱和洗相用的曝光箱,准备开个照相部,自己养活自己。孰料,王平的决定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不能去,就你这样,出去还不得饿死!”一通臭骂后,照相机被没收,锁进了大衣柜。一个月后,王平“偷”出照相机,悄悄摇着轮椅“离家出走”了。
王平先来到洪洞县曲亭镇,摇着轮椅走村串户,给人照相。令他没想到的是,一趟下来他就挣了几十元。第一桶金让王平备受鼓舞,之后他听说广胜寺的游客多,便又摇着轮椅前往广胜寺。
由于身体的原因,别人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王平却要付出比常人多好几倍的努力。从临汾市区到广胜寺,行程六七十里路,他硬是用双手摇着轮椅,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每每经过陡坡时,他都要歇几歇,遇到热心人帮他推轮椅,他都会婉言谢绝,他说,别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路还是要自己走。
照相期间,王平看到了一个样子奇特的树根,他就用小刀在树根上“捯饬”着,“没想到我竟把那块树根刻成了一只‘小狐狸’。”说起那只“小狐狸”,王平难掩自己的喜悦之情,“没想到是它把我带上了雕刻这条路。”
2018年9月下旬,王平的泥雕作品《儿时记忆——放学后》从全国65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华彩艺境-首届‘彩塑中国’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并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
在王平家,记者见到了这幅泥雕作品:小男孩弯着腰,边拉碾子边看拿在手里的小人书,一旁的小女孩手拿笤帚扫着碾子上的谷物,碾子旁放着一副铁环,不远处坐着一位妇女,一手搂抱着吃奶的孩子,一手拿着筛子在柳条筐里筛米。
“这就是我小时候在永和生活的场景。”王平说他的雕刻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004年,王平创办了“平阳木雕坊、王平工作室”,专门从事木雕创作。现如今,广胜寺飞虹塔上有他修配的古建木雕件,中国木雕馆也有他的木雕作品。
多年来,王平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出了一件件作品、“刻”下了一项项荣誉:2010年在 BESET0艺术节(东京展)获三等奖;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获“百花奖”优秀奖;第四届中国“艺鼎杯”木雕现场创作大赛获银奖;临汾市首届十大“平阳工匠”……
一路走来收获荣誉的同时,王平仍牵挂着永和那片土地。他常常跟在永和县工作的同学说:“永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直很挂念,我知道永和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我帮忙一定告诉我,我可以回来给大家进行根雕方面的培训,有多大力我就尽多大力!”
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