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诺言无悔30载 临汾一对夫妇续写传奇大爱

2019-05-13 09:09: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高秀云 柴云祥 卢婷) 时值初夏,千里之外的柴达木盆地,早晚依然寒冷。每天一大早,来自临汾的苑秀华夫妇就带着35岁的智障养子来到他们承包的黑枸杞种植基地,抓住这段有利时机,给枸杞树苗浇水、上肥,盼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5年前,随着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和本报大篇幅的报道,我市退休干部苑秀华、马晓林夫妇对智障养子不离不弃、无悔付出的事迹闻名遐迩、感动一方。1984年,这对婚后未育的夫妇抱养了一个男婴,他们视若珍宝,为孩子取了寓意深远的名字——马德海蒂。不想在孩子八个月时,被确诊为先天性愚生儿。面对残酷的诊断,他们夫妻经过痛苦的抉择,决定面对现实,并签下了《夫妻承诺》:不送还、不遗弃,继续抚养。哪怕还剩下一个人,也要将孩子抚养到底!之后,他们付出千辛万苦,多方为孩子诊治,不畏千难万难,精心呵护照顾。如今,专家预言活不过20岁的养子,即将迎来36岁的生日。

  报道发出后,我市许多单位和社团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们把善款又全部捐献了出去,他们要靠自身的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前些年,丈夫马晓林为给孩子治病,停薪留职外出做生意,却被人欺骗、血本无归。他毫不气馁,继续寻找新的出路。后来,省农科院一位专家提供信息说,青海那边有大片土地对外出租,很适合种植黑枸杞。2015年3月,年过六旬的马晓林来到青海承包了一百亩土地,为不让妻子和孩子吃苦,他只身一人在那里打拼。

  然而,命运似乎在考验这一家人。马晓林早出晚归、很是辛苦,却屡遭磨难——不是买了假苗,就是枸杞花遭遇霜冻,或是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几年下来,收效甚微;苑秀华在临汾对养子百般照顾,一不留神,养子竟外出走失、一夜未归。苑秀华发疯似的四处寻找,亲朋好友全部出动,市蓝天救援队组织人力全城搜寻,终于找回了养子。

  事后,苑秀华夫妇决定:哪怕再苦再累,全家人都要在一起。2017年8月,苑秀华带着养子前往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与马晓林会合,夫妻二人每天天不亮就出现在田间地头,栽培、抹芽、锄草、采摘……整日辛勤劳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成了“候鸟”,每年春去冬回。

  苑秀华说,凭我俩退休工资养活海蒂不成问题,但我们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马晓林告诉记者,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富含硒,最近再次荣登全国区域品牌榜,相信枸杞市场行情会越来越好,今后的日子也会一年比一年好。


情义无价 仁爱永恒

  相比于那些遭亲生父母遗弃的儿童,马德海蒂何其有幸;相比于那些抛弃亲生子女的父母,苑秀华夫妇何其善良;相比于那些自我标榜的伪善者,老两口何其真诚;相比于那些坐等救助的贫困户,这家人何其自强!

  当初,为了一纸承诺,苑秀华夫妇含辛茹苦呵护着一个脆弱生命,在爱的奉献下,不可能活到20岁的“先天性愚生儿”走过了35个春秋。而今,为了养子的未来,苑秀华夫妇不辞劳苦去打理百亩经济作物。在仁善的驱使下,从没做过庄稼活的一对退休干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35年,12775天的关爱,需要多大的胸襟。64岁,千里之外再创业,需要多大的勇气!

  按说,他们都有退休工资,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按说他们都已60多岁,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生活。他们却还要照顾不能自理的养子,背井离乡为养子的未来打拼。

  在一般人看来,苑秀华夫妇是不幸的,造物主剥夺了他们的天伦之乐,他们却用超越血缘的仁爱之心赢得社会的尊重。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没有自哀自怨,却乐观豁达,坚持做公益,把自己的爱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压力和责任,他们不推不靠,主动承担,尽己所能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苑秀华夫妇说,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什么?英国诗人勃朗宁说,良心是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安的一盏明灯;德国思想家康德说,良心不只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本能。

  有人说,残疾人是社会文明发达的一面镜子,如果残疾人能够正常的生活并受到尊敬,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进步了。

  愿更多的人能亮出良心这盏灯,展示良心这种本能。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多的马德海蒂会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高秀云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