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进城务工,未来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是人们关心牵挂的事情,也是许多有识之士探讨的问题。“做农民喜爱的‘泥腿子’!”翼城县政协常委、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峰用多年的实践,给出了他的答案。
高产高效 偿还种地农民的夙愿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不仅要当农技的推广者、科技的示范者,也必须是科研实践者。如何让农作物高产,让农民增收,这是李学峰从事农业研究工作28年来的孜孜追求。
打从事农业工作第一天起,李学峰就对此情有独钟。原来的单位在翼城县城,为了工作方便,他干脆把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搬到农村,出门就是田野,迈步就是土地,抬头就是农民,埋头就是农业。20多年来,李学峰带领公司科研人员把双脚深深地扎在土地里,从选系到审定、从自交到杂交,一个个科技难关成功被攻克。经过不懈努力,自主选育出节水型小麦新品系6个,两个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翔麦23号成为2019年山西南部水地主推品种。
翼城县中卫乡南绛村62岁的村民元成明种了20亩小麦,用的全是肥沃旱地新品种“临旱6号”。他说:“以前靠天吃饭,一亩地能产150余公斤就不错了。今年天旱得厉害,我种的小麦亩产反而达到250余公斤。”接过元成明的话茬,54岁的种粮大户王路红说:“今年亩产350公斤的也不少!我种的70多亩小麦地,其中就有60多亩种的是‘临旱6号’。”
上官继伟是里砦镇老官庄村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1000亩土地,其中600亩种植的就是李学峰和他的团队选育的节水抗旱型小麦新品种翔麦23号。“亩均增收50余公斤还是保守数字!”上官继伟高兴地告诉笔者。
李学峰和他的新翔丰团队多年来锲而不舍引进、推广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新品种,通过更新换代,成为当地及周边农业的主导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亩,成为现代农作物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按直接增加产量每亩50公斤计算,增加经济效益达到15亿元以上。该公司生产基地年组织观摩人数千余人次,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宣传、示范、观摩、应用,全县小麦生产面积常年有30余万亩,玉米有效播种面积从原来十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余万亩。既保证了粮食安全,也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生产托管 让农民从土地上得到解放
在翼城县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议政发言大会中,李学峰首次提出“推动我县土地托管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翼城县又积极争取到国家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3万亩。
李学峰积极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三级体系强组织、四化建设强服务、五个降减重落实”的农业生产托管“翼城模式”,他们牵头成立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联合体,整合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全程托管试点项目。这其中,病虫草害防治属于农民不想干、不愿意干、干不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托管服务组织而言,也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工作,李学峰周密部署,认真研究,专门成立托管技术领导组,与国内药物防治技术领先的拜耳公司深度合作,从药物选择到方案制订,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了防治效果,受到托管农户的一致好评。托管环节节本增效每亩达到300余元,每亩实现经济效益达到1000余元,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目标也完全实现,不仅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还通过托管项目实施,带动了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尝试农业生产托管。
60多岁的崔新红是中卫乡东浮图村的种地老户。往年,每到小麦收割的季节,20多亩待割麦子都让老人愁得不行。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误时费工不说,儿子辛辛苦苦赚的那点钱,全跑到路上,根本不划算。现在好了,村里成立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站,“耕种防”收全部托管, “今年,别说儿子不用回来,我都啥也不用干,只管坐在地头粜粮点票子!”老崔笑眯眯地说。
南唐乡南丁村骈根雨是一位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以往收割庄稼,经常依靠左邻右舍的好心人帮忙。“龙口夺食的季节,人家总得先忙完自个的,再帮你不是?”谈到以往,骈根雨满脸的无奈。“现在好了,土地生产一托管,我再也不用求人了。”
史宝军是中卫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托管着中卫乡东浮图村、人望村、北庙村三个村2300亩土地的农业生产。“集中连片,‘耕种防收’,几十台大型农业机械,根本不用出门找活,坐在家里每天就有干不完的活!”史宝军喜滋滋地说。
李学峰和他的团队探索建立了“农业生产托管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2018年在全县组织实施托管面积30000亩,基本实现“耕种防收”四个环节全程托管,形成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比较成熟且适合当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发展之路。三级服务体系承担全县托管土地,服务到田间地头,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繁重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
科技培训 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是近年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向。
2015年,李学峰主动与县电视台联合推出农业专题栏目《田园风》,连续四年参与专家讲座和田间课堂培训,共播放农业专题节目100余期,其中他本人亲自主讲的就达30余期。李学峰对“实践出真知”有着切身的体会。夏天高温酷暑,他带领员工和农民在麦田去杂去劣,不知晒脱了多少层皮;数九寒天,又奋斗在农村帮助农户挑穗选种,不知磨破了多少双手套。作为农技人员、公司经理,他没有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成为农民兄弟最容易找到的种子专家。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常是刮风下雨时别人往屋里跑,他们却需要往外面跑,因为那里还有他们精心指导培育的幼苗需要呵护,实验的苗情数据还需要定时记载。农忙季节,李学峰一天要接听30多个农民咨询电话。熟知的群众都说,他是一个农技推广的“大喇叭”,行走沃野的“种业家”。
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普及,李学峰建起不同类型的微信群十几个,使微信和公众号成了农民贴心的“田保姆”,百姓耕种的“主心骨”。通过图片、视频等比较直观的方式予以在线指点,有效指导农民了解国家农业政策、粮食种植趋势,配套栽培技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更多的农民朋友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节候要领、增产秘诀,还开阔思路,筹谋转型,逐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宏伟目标。
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刘耀山坦言,在李学峰这儿连续培训十多天,可以说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收获。有效破解了合作社部分梨树果实品质口感不佳的瓶颈。通过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技术和增磷补钾技术的综合应用,今年梨果品质明显好转。
创新调产 帮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李学峰立足县域实际,联合8家合作社在全县成立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营推广“翼城苹果”“隆化小米”两大地理标志产品,构建“果+灌+草”“畜+沼+果”的生态果园模式。在提升苹果品质上,严格按照国家良好农业认证标准,从增施有机肥、果园种草、果实套袋、无公害农药使用、节水灌溉等方面入手,不断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3万亩,其中苹果面积达19万亩,全县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2800元,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近几年,李学峰组织所有社员抱团参加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翼城县特色产品在山西展区大放光彩:以“合作”为单元,以联合社为统领,以捆绑的方式带领村民搞生产;为了让合作社的成员多种优质产品、种好优质产品,通过举办经常性的技术培训班,将各种技术和生产标准传授。《人民代表报》这样肯定他们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发展写实,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报告。”如今,翼城县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对于一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来说,人民的需求,就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田间地头是最接近泥土芬芳的地方,服务群众零距离,从事服务接地气。李学峰说:“我愿意一辈子扎根农村,做一个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能够为农民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困难的人,做农民喜爱的‘泥腿子’。为当地农业发展尽最大努力,影响并带动一批年轻有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为描绘乡村振兴美丽图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