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到传染病,人人闻之色变。然而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师对人们望而生畏的各种传染病习以为常。在该院结核科,主治大夫耿冬鹏对支气管结核传染病就有自己的“法宝”——支气管镜。正是因为这条长长的“镜子”,让许多支气管结核病患者得以确诊,为医生对症下药、对症治疗提供了保障,全市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屈指可数。
一条镜子 揪出“真凶”
今年4月份,浮山的袁女士由于干咳等症状,以为是感冒,前往当地医院按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两周后,病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除了咳嗽、咳痰外,还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后来又到市区某医院接受CT检查,医生告诉她可能是肺癌,把袁女士吓坏了。
“幸亏有市三院耿大夫的支气管镜技术,要不我还真以为得了癌症……”4月底,袁女士辗转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支气管镜结合其他检查后,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经雾化、抗感染、抗结核、气管镜下给药等相关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病情逐渐好转。
8月9日,前来复查的袁女士说,她母亲以前得了气管方面的病,就是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治好的,所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里,还好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经过治疗,目前已经好多了。
“像袁女士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少见,病程开始常把支气管结核当成感冒或者支气管炎治疗,因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致使病情拖延成为难治性结核病或引起严重并发症。”耿冬鹏说,如再不及时对症治疗的话,可能会出现支气管阻塞,进而引起肺不张,若持续时间较久,可形成肺萎缩而影响呼吸功能,对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不便,有严重并发症者,可危及生命。
以身试“镜” 提高技艺
“每次给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时,患者都比较痛苦,为了切身体会做这项检查的真实感受,我决定为自己做一次检查,亲自体验一下病人的感受。”耿冬鹏说,他在护士的配合下,给自己做支气管镜检查,第一次镜子刚插到舌根就恶心地吐了。
耿冬鹏拔出镜子,再含一支利多卡因胶浆,接着来第二次,一不小心碰到了会厌软骨,忍不住的难受让他不得不再次将镜子拔出来。缓了缓他第三次下镜,镜子进到声门口,因为下不了手,怎么都进不去,眼泪、唾液、呕吐物一起涌了出来……
无奈之下,他第三次拔出了镜子。“真是太难受了,当时真的不想再继续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甚至看见手中的镜子都有些发憷。”耿冬鹏说,他是一名大夫,如果不亲身体验,怎么知道病人在治疗时的感受?怎么知道镜子插到某个环节时,该如何提醒患者,或者如何改进插镜技术,减少患者痛苦。
耿冬鹏休息了一会儿说:“再来!”清洗口腔,稳定心神,开始了第四次下镜,因为有之前的经验,到声门口随着自己的一呼一吸,在声门张大的那一瞬间,迅速推进,终于插了进去,紧接着到达气管、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次检查,他体会到支气管镜检查时病人的痛苦,但只要医生掌握了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就能大大为患者缓解插镜时的不适。通过这次尝试,他获得了第一手临床资料。这次体验,使他在技术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知道在支气管镜检查中,什么情况下该快,什么情况下该慢,镜头可以碰哪里,哪里尽量别碰,同时也知道整个检查过程中病人的体验及做完后的不适感。他的付出提高了诊疗技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在临床病例中,许多支气管结核病患者,很容易被误诊。支气管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性病变。早期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等,常是难以缓解的刺激性咳嗽。因早期、单纯的支气管结核进行X线胸片检查,无法发现病变,往往被误诊为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甚至长时间、大量使用无关药物,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耿冬鹏介绍。为此,对长期、顽固性咳嗽的患者,应警惕支气管结核。给患者在进行X线胸片或CT检查的同时,痰液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必要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确诊。利用支气管镜这个“法宝”,医师在支气管内采样做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最重要手段。
说起这项技术,还得益于3年前的一次进修。2016年,耿冬鹏有幸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进修。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不仅对结核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熟练掌握了支气管镜技术。目前,耿冬鹏主要负责结核病患者的诊治及支气管镜检查。
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主任李华说,支气管镜技术的引进并应用于临床,为易被误诊为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的病人带来了福音,填补了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利用支气管镜为患者找准病症,方可对症治疗。目前,该技术已经为我市的1000余名患者进行了支气管结核的检查,为100余位支气管结核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