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煤老板贺甲胜的转型经历

2013-11-27 08:22: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古稀之年,他告别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张河川村二次创业;土地流转,曾经的煤老板在农村演绎由“黑”变“绿”的发展故事;短短三年,山村面貌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蒲县乔家湾乡张河川村,三栋崭新的村民住宅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洁的村巷、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和一座别致小型公园让这个山村充满了城市的气息……村民小组长贺建中介绍说,“这些都要归功于党对土地改革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老贺对土地流转的大胆尝试。”老贺,全名贺甲胜,72岁,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煤炭企业家,拥有上千万资产,在全省煤矿兼并重组的浪潮中响应号召退出了煤炭行业,就在所有人以为老贺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响应当地政府鼓励煤炭企业家回乡创业的号召,回到了将自己养育大的小山村,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之旅。

“把土地流转起来,让大伙共同富裕”

三年前的张河川还被贫穷所困扰,崎岖蜿蜒的“水泥路”、破旧低矮的老窑洞、贫瘠荒凉的黄土地束缚着这个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如何带领大伙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成为摆在老贺面前的难题。

当时,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老贺认为,村里受到地形限制,紧靠单纯的种粮很难让大伙增加收入,必须把握好国家政策,进一步让土地合理流转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彻底改变这个小山村的命运。

深思熟虑之后,老贺提出组成一个生产合作社,将村里土地整合起来,规模化经营,把富余壮劳动力解放出去。为了不让每一个村民吃亏,在方案提出后,贺甲胜与村委一道组织生产评估小组,邀请懂农业的老农、村干部根据过去几年的种植情况对亩均承包价格进行了论证,最终定下每年每亩承包费325元,并聘请部分村民对耕地进行管理。

通过土地流转,老贺把土地使用权集中起来,随后筹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购置拖拉机、播种机、大型挖掘机等设备,负责耕种村里900亩耕地,同时对1500亩撂荒土地进行平整,大规模的土地整合开发提高了土地种植效率,进而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据村民小组长贺建中介绍,“以前农忙时全家老小一起下地干活,现在村里老人就能把所有的活干完了,还可季节性雇佣30人左右在合作社打工,解放了100多个年轻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农忙时也不用回来。”2012年,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张河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就在村民们击掌相庆之时,老贺却没有沉溺在喜悦之中。

“给钱不如给个好出路”

老贺明白,村里土地毕竟有限,光靠粮食收入总会遇到瓶颈:“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必须抓住土地流转这个大政策,进一步把村子发展起来。”有了粮食,不如自己加工成饲料,继而鼓励家家户户发展养殖,当贺甲胜向当地政府反映自己的想法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张河川的第一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第一个千头育肥牛养殖基地、第一个500只养羊基地、第一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第一座300吨小杂粮石磨面粉厂应运而生。

“前段时间刚卖出去32头,都是大家伙,最重的有1700多斤,算下来纯利润进账6万多!”在千头育肥牛养殖基地打工的张河川村民贺建华满是笑容,“一个月工资能有2000多块钱,和城里挣的差不了多少,现在干的越多,自己挣的越多,这日子过不好都难。”这仅仅是张河川“种养加”模式的一个缩影。贺甲胜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成立了两社、两厂、两基地,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整合全村78户304口人耕地900余亩,实现了土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村民人均收入由1329元增长到5157元,全村小汽车保有量从5辆增加到19辆,半挂车由1辆增加到6辆,冰箱由9台增加到32台……“养羊基地投产后可实现年利润15万元,育牛基地可实现年利润100万元,小杂粮石墨面粉厂可实现年利润10万元,特别是饲料加工这块,按照满负荷生产20万吨计算,年可实现收入1亿元。现在村子以农业为依托,以养殖为基础,以加工业为发展,大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但是还要努力。”老贺踌躇满志地说。

“一定让大伙住进敞亮的楼房”

“好,真好!”92岁高龄的侯金凤老人谈起贺甲胜为村民集资盖楼房的事总是竖起大拇指,身体硬朗的她每天都会去工地附近转一转,“祖祖辈辈都住在窑洞里,从来没想过能和城里人一样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说到这里,老人慈祥的脸上满是幸福。

张河川村民住宅大都建造年限过长,有的已经破烂不堪,只能勉强居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贺甲胜又把全村的老老少少召集在一起,反复和大家讨论协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最终通过了“施工单位垫支+村民自筹+危房改造、移民搬迁资金捆绑+配套设施争取有关单位扶持”的方案,建设村民住宅楼三栋,针对不同条件家庭,建设74.92平方米户型56套,108平方米户型16套,供全村72户农民居住。

为了早日促成工程动工,老贺又开始在县城里“上班”,“住建局、扶贫局、土地局……哪都跑过,哪里有问题,就跑哪里”,贺兴义回忆起和老贺进城跑手续的事,“以为在村里呆久了,他会进城开个小灶,没想到老贺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吃碗面,一门心思都在办事上,对别人他慷慨的很,对自己他却很‘抠门’。跟着他最好的时候也就吃过一次大盘鸡。”在老贺的努力下,村里迎来了楼房开工建设的日子。奠基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受邀参加,并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上每个人的笑脸都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而这张照片,许多村民都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老贺还自掏腰包在村里搭了一座戏台,县里文化宣传队会经常来为村民免费表演戏曲、放映电影。大伙都说,“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以前村里人说媳妇,一听是张河川的,没人愿意来,现在别说本地姑娘抢着来,我们这还有黑龙江、湖南的姑娘嫁过来的。”贺兴义这样谈着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眼下,古稀之年的老贺依然在张河川这片土地上忙碌着,不为金,不为银,只为心中的梦想在故乡的土地上流淌。

 

通讯员 陈沛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