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瞭望台,对上千公顷的森林进行瞭望,掌握时刻突发的火情,是原慧江重要的工作。越是隆冬干燥时节、北风凛冽天气,原慧江瞭望的次数越多。他深知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这是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用电靠太阳能板,每天只能勉强看半个小时的新闻,如遇阴天全靠蜡烛照明;吃水夏天靠雨、冬天靠雪,干旱时期就得到17公里以外拉水吃;购买食物要确保一个月的量,能够吃一把青菜或者豆腐,就是最大的生活改善。
这是一种常人难耐的孤独:渺无人烟、人迹罕至,这里离最近的村庄17公里。如遇大雪封山,经常是几个月不见人影,只有各种昆虫、毒蛇欺上门来。用手机与亲人通话,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
这是一种感人肺腑的精神:面对恶劣的条件和艰辛的生活没有丝毫抱怨,乐观的态度和爽朗的性格让他直面艰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走近临汾第二届“道德模范”获得者,安泽县国营兰村林场护林员原慧江,任何一个细节都能令人感受到他的不易与坚定。
走过安泽县冀氏镇南孔滩村,进入大山腹地,在深山小路上下盘旋,翻越4个山头,才能来到青松岭瞭望塔。这里是一处高山林场,山高林密、高寒阴湿。
这是怎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画面时断时续;床上堆放着三层厚厚的棉被,沙发上叠着两件棉大衣;房间内没有窗帘,四处漏风、寒气肆虐;窗台上一个破了边的塑料盆里,全是干枯的萝卜、萎缩的土豆和已经有些变质的红薯。
这是一个简陋甚至寒酸的环境,原慧江就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里。
由于常年承受孤独的环境,面对来到这里的人,原慧江表现得异常兴奋,急忙热情地烧水泡茶——在青松岭,由于吃水非常困难,即便是小小的一杯茶,也是相当拿得出手的东西。这里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两公里外的山沟里一处能够贮存雨水的水井,需要徒步担回来,但即便是这浑浊并且需要长时间沉淀的雨水,在这里都难以保证,每逢干旱,原慧江必须前往17公里以外的村庄买水吃——上级每年划拨给青松岭瞭望点的两千元经费,大部分都用来购买生活用水。
原慧江告诉记者,青松岭海拔1300米,拥有1059公顷森林,在这里可以监测安泽及周围县市近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火情,是安泽县的一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
每天他都要多次爬上瞭望塔顶层进行瞭望并记录,定期向场部、指挥部汇报火情监测情况。防火特险期,他和同伴葛圣然24小时全天候观测,每15分钟记录一次。他每天还要例行巡山,不仅要掌握树木是否有病虫害,还要震慑一些偷猎分子。
“我和大山有感情。”原慧江说。他语气爽朗、神情豁达。如今,原慧江已经在青松岭连续坚持了8年。凭着内心的一份执著和满腔热血,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山,成为青松岭上坚定的“绿色”守望者。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