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林间小路崎岖难行,身材瘦小的张发锁走得很快。他一边头头是道地介绍村口山上这片林子的情况,一边讲着巡山护林和防火的重要性,压根儿不像才干了不到半年的兼职护林员。
张发锁是蒲县黑龙关镇南湾村的贫困户。2016年10月,蒲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张发锁经过层层推选、岗前培训后,被聘为村级护林员,具体负责南湾村集体所属林区的日常巡查、护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等管护任务,除了种地收入外,每年的看护劳务费能挣7000余元。像张发锁这样的护林员,蒲县共有215名。
张发锁所在的南湾村是全县的主要产煤区之一,以前南湾村有小煤矿,张发锁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兼并整合,煤炭行业效益波动,小型企业关停,进大企业打工的门槛越来越高,张发锁失去进企务工和“三产”服务的收入来源,仅靠种2亩薄田,生活难以为继,成了典型的贫困户。
2013年秋季,致富无门的张发锁在羊肉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借钱买下70多只羊,每天起早贪黑放羊,盼望着能脱贫致富。没曾想,自2014年起,羊肉价格像从“过山车”的顶端一路下滑,加上没有技术,羊群繁殖率不高,搭上功夫,落下一身毛病,还不挣钱。2016年,蒲县提出“生态提升”战略,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封山禁牧工作,张发锁索性把羊全卖了。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养羊这买卖,你算账是个好事,看似能挣钱,结果几年下来,不仅不挣钱,还把人家村口的林子糟蹋了,如今县上不让放羊了,干脆卖了算了。”可接下来又犯了愁:“我60多岁的人了,打工没人要,靠种这2亩地,这‘光景’怎么才能过起来?”就在张发锁犯愁的时候,刚到任的蒲县县委书记薛凤奎来到张发锁家里,就封山禁牧和农民增收进行专题调研。
在听了张发锁的诉求后,对陪同的林业部门负责人说:“林牧矛盾光靠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疏堵结合,在严禁山羊散牧放养的同时,要帮助养羊户找到谋生的新出路。”薛凤奎当场表示,县委、县政府已制定措施,一方面尽量帮助养羊户减轻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扶持原养羊户中的贫困户,如优先吸收其为生态护林员。同时,积极引导原养羊户发展舍饲圈养、药材、食用菌、养蜂等特色项目,对舍饲圈养新建圈舍的贫困户每平方米补助200元,政府免费提供畜牧树种苗木和饲草种子等。
适逢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一个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的奋斗目标。为走出一条生态和生计兼顾的新路,蒲县多措并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贫困人口发展“绿色产业”。蒲县制定了《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森林管护人员的实施办法》,依托天保工程、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未成林管护等项目资金,结合县域脱贫目标,新增加1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护林员,护林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达到215人,占全县护林员总数的60%以上,每人每月可获得平均600元的护林收入,年收入7000余元。实施中,合理设置森林资源管护岗位,优先考虑封山禁牧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新增护林员,向县东和后山林区的贫困人口倾斜。215名贫困人口在参与森林资源管护中实现就业,获得管护工资,从而带动全县600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大批山区群众在治山治水中增绿增收,实现了有尊严的脱贫。
如今的张发锁,和其他以前也是牧羊户的护林员一道,积极响应封山禁牧的号召,放下羊鞭子,当上护林员,在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劳务工资收入,加上种地,每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虽然钱不是很多,可咱不是靠救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张发锁满心欢喜地说。(张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