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翼城县南梁镇的一名蔬菜技术指导员,后来成立了富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任理事长。往根儿上说我是一个农民,出身于农民家庭、成天在地里忙活、跟农民打交道最多。说得再准确点儿,2006年之前我还在县针织厂上班,2006年返乡成了农民。
2006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县里号召“林果上山、大棚进川”,回村里的路上看到的都是“十里大棚蔬菜基地”,那种火热的场面感染了我,突然就感觉这个班上不下去了。面对大家争先恐后奔小康的热乎劲儿,我有了一种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的危机感,特别急切地想“归队”。
我的父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打心眼儿里不愿意让我一个女孩儿家再从土里刨食儿吃,费了好大劲儿才把我变成“上班族”,对我返乡当农民的想法很不理解。其实岂止他们无法理解,从最初我回村侍弄大棚到现在认准了自己要走的路,这中间我的思想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家里建了两个蔬菜大棚,辞了工作回村后,父亲把其中一个交给我侍弄,“她才45公斤重,盖大棚的一个草帘子就重60公斤呢,让她干!”父亲骂、朋友劝,我反正是充耳不闻,铁了心当农民。
在专属于我一个人的大棚里,我开始“翻江倒海”般的“折腾”。当时附近的许多村民已经种了几年大棚蔬菜,相关经验比我丰富,但大棚里都相继出现了病虫害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针对病虫害现象,我一边翻书钻研,一边在大棚里做试验。那一年我的大棚没挣到钱,也没赔钱,但令人振奋的是全村唯有我的大棚没有受到病虫害威胁。因为这个原因,县里领导调研时来了我的大棚,问我有什么需求,我提出来能不能派专家进村指导村民管理大棚,当时村里的大棚已经到了关键时候,技术指导跟不上的话,村民们刚尝到的甜头也没念想了。县里和镇上很重视我的意见,迅速派出专家进村指导,备受鼓舞的同时,我从老百姓脸上露出的笑容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那以后我对蔬菜种植着了魔,一头扎进去搞研究。2007年5月我自费3万元多去北京学习无土栽培技术,学成回来后指导村民做无土栽培基。我还自创了番茄单行种植模式,这种模式更便于通风,农药次数打的也少了,节省开支的同时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2008年7月我成立了富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在有社员65户,主要经营西红柿、黄瓜、芹菜、豆角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与推广。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先由社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做示范,然后再作为科技二传手,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合作社里既有拱棚、温室大棚,还有陆地蔬菜基地,上市的蔬菜既错开月份又首尾衔接,完全保证了一年四季老百姓都能吃到无公害的新鲜菜。现在,合作社在河南、陕西韩城和西安、我省晋城等地都有经销商,2012年合作社还跟临汾万佳福超市进行了农超对接,将无土栽培的西红柿送上了全市老百姓的餐桌。
我喜欢和上进的、有想法的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帮助农民致富、引导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优点转化为正能量传递出去,我也因此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被身边人喜欢的快乐的人。
从按部就班到重返农村,在我的理解中,这也是“下海”,这也是“博”,所幸的是,这个过程中,我实现了自己的“逆袭人生”!(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姚晓元)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