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和妻子在工作室鉴赏字画
一
浮山县北王乡岭上村,陈建国的家就在这里,还好,家里有大大小小6孔窑洞,陈建国就出生在这窑洞里。40多年来,他硬硬从这6孔窑洞里走了出来,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草根书法家。别看书法家前边带了“草根”两个字,陈建国为此付出了的艰辛也是用笔墨无法形容出来的。
尽管陈家的6孔窑洞湮没在浮山的沟沟壑壑间,但陈家确是地地道道的耕读世家,受外祖父李克夫的影响,陈建国9岁就开始学写毛笔字,在外祖父的引导下,小小的他拿着一支毛笔、一块方砖、一个破碗开始了自己的书法生涯。没有墨汁,不怕,村里有的是红土,破碗里盛的就是红土对水对来的“墨汁”,拿着毛笔蘸着自制的红色“墨汁”,他在方砖上进行刻苦练习,练习得非常认真,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一直练到日落西山。虽然只有这样的条件,但是他乐在其中,不仅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这一个个汉字在自己的笔下有了生命。
经过三四年的练习,他的毛笔字渐渐有了点名气,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那几孔窑洞上贴的春联里总有一两幅是他的“杰作”,字里行间,总透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韵。然而就在这一年,13岁的他得背起书包到别的村子去上学了,学校离家很远,时间上就抓的非常的紧,课程也很多,再没有空闲的时间蘸着红泥水在方砖上练习书法了,少年陈建国在心底和自己钟爱的书法艺术默默道别。后来,每每回忆起这段蘸着红泥水练书法的岁月,陈建国说,总感觉有一种凄艳的美丽。
二
尧都区老东关古玩城三楼,陈建国的工作室就在这里。工作室的四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新创作的书法作品,真草篆隶行样样拿手。看得出,主人最偏爱的还是动态书法艺术,也就是行书和草书,尤以狂草见长,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牵绊,陈建国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所以他的工作室里也经常是高朋满座,大家在一切谈王羲之、黄庭坚、米芾……除了这些,他的工作室里还有特别惹眼的“三大件”:一是电脑,二是书案,三是装裱设备。妻子郭秀萍为了支持他的书法事业,主动请缨学会了装裱,这样,不仅他创作的书法作品装裱不用自家掏银子了,妻子给人家装裱还能赚点银子贴补家用。
说起妻子来,陈建国的眼角泛起了泪花,他说,这些年多亏有妻子,他真想给妻子唱唱那首《妻子,好辛苦》,自从嫁给自己以来,妻子就无怨无悔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生儿育女,培养孩子成材。
对于自己痴迷于书法,妻子默默地支持。
但是妻子也创作了自己的名言“写字不能当饭吃。应该先顾家,把家里的事情理顺了,再考虑写字的事情。”在妻子的“调教”下,陈建国的一双儿女都成了材,尤其是陈建国的女儿,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现在也写的一手好字。陈建国提起女儿乐在心头,他的工作室里就挂着女儿的一幅字,劳累的时候,只要看到女儿的字,他就感到由衷的开心。
三
每年腊月里的尧都区平阳广场,陈建国的舞台就在这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的春联摊子前总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大家为他娴熟地驾驭笔墨能力喝彩。
说起这写春联生意,陈建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那时候是为了家里的生计,因为农村经济比较困难,从小就有这种基础及特长,他很自然地走进春联市场,走上街头卖春联,得到好评连连。通过近10年的春联生意,陈建国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经常拿起毛笔蘸着水,在地板上认真地练习毛笔字,慢慢的由练习学习毛笔字,到进入练习学习书法艺术,字的大小墨色的变化逐渐进入艺术的境界,当年那个蘸着红泥水写字的少年如今终于叩开了书法殿堂的大门。
为了使书法得到更大进步,就要走出去,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这些年,他积极参加各类书法比赛,获得了许多奖项,在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书画对联诗文大赛中,他斩获‘金手奖’的桂冠。他说,这对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是一种肯定。在这个马年里,他更要快马加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