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扎根乡村33年;她是一名极不普通的乡村医生,33年如一日,扶困济贫,播撒爱心。她扎根山区,用一支小小的银针,用传统的中医针灸医术,不仅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更为山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山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改变了偏僻山区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就是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所长焦和平。
经历苦难 立志学医
选择学医,继而走上从医的道路,源于焦和平的父亲,以及那段难以忘怀和痛心酸楚的过去。
焦和平的父亲是一个气管炎患者,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连窝窝头都填不饱肚子的年代,更别提有钱进医院看病。因为没钱治病,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最终撒手人寰。
“只有学医,才能救治像我父亲那样看不起病的乡亲”,带着对父亲的怀念,15岁的焦和平怀着致力改变乡村求医难的窘境,毅然踏上了学医的道路。
当时正是赤脚医生时兴的时候,她第一批参加了当时临汾县成立的赤脚医生学习班。17岁的焦和平系统的学习了内科、外科、针灸技术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能掌握到更精更多的医疗技术,她埋头苦学,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一门心思地学习。为了能扎准穴位,她悄悄在自己身上试针,全身能扎的穴位,不知扎了多少遍,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母亲发现后,心疼的直掉眼泪。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师傅的指导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她终于成为了一名能独立行医的乡村女医生。凭着一手精湛的针灸技术,她在邻近乡村小有名气,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治好不少疑难病症。
那年她23岁,为了能掌握更系统的医学知识,她来到原临汾地区卫校深造。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又掌握了内科配合针灸医疗技术。城里的多家医院都向她发出邀请,但是她都一一拒绝。怀着对父老乡亲们牵挂,怀着要改变贫困山区的就医环境,她又重新回到虽然贫穷但是却令她魂牵梦绕的乡村。
从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三九,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她的时候,她都送药到家。田埂地头,荒山野邻,都有她忙碌奔波、疾步而行的身影……她为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3年。
妙手仁心 备受赞誉
33年来,焦和平以平民化的收费,亲人般的对待,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她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精神。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挂有“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牌子的大院里,门庭若市,人来人往。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宅院,但是四周墙壁上挂着琳琅满目的锦旗和牌匾。
“现代华佗”、“中华神针”“医高厚德、神医神针”等字样的牌匾让人目不暇接。焦和平说:“我并不在乎锦旗的多少,我所在乎的是,每 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患者康复后露出灿烂的笑容”。
30多年来,焦和平就这样心系患者,治病救人。她对前来就医扎针的人,从来不问出身和职务,对每一个前来就医的人都一视同仁,所有的患者都必须按顺序排号就诊。对于国家规定的急诊费,注射费,监护费等费用,她从来没有收取过,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家庭,她总是先看病,再收费,还经常垫付自己的钱为困难户买药。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但是她面对荣誉没有骄傲,而更加认真和耐心的为每一个患者诊治。
扎根乡村 无怨无悔
在乡亲们的眼里,焦和平永远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乡亲们很少管她叫大夫,总叫她“平子”、“平姐”,更融入了一份特殊的亲情,与她的心贴得很近。
“这女子可是好着呢”村里人谈及焦和平大夫,都感慨地说道。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不能让父亲的悲剧在父老乡亲的身上重演”,她都是平价收费,对于家庭贫困的乡亲,她都会免费为乡亲们治病抓药。随着焦和平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天前来治病的患者都络绎不绝,为了不给焦和平增添更多的麻烦,乡亲们都选择在晚上到她家瞧病、扎针和抓药。
“只要乡亲们的病能治好,摆脱病痛的折磨,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村里苦是苦点,但是看到一张张很热情的笑脸,苦和累早就抛在脑后了,乡亲们的健康是我最大的追求。”焦和平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