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
跑鼓车(图片由张向东提供)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在为张向东的摄影专著《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书所撰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他:相机之于他,是投枪、是匕首、是镰刀、是斧头、是电脑、是路由,是一切可以用来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而他透过镜头带给我们的影像,是记录、是观察、是思考、是表达、是创作、是记忆……”
光影回眸三十年,张向东不仅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人,还是临汾民俗的记录者、还原者和传播者。在他的镜头下,接姑姑”花腔鼓”跑鼓车”抬阁”等传承千百年的民间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他的用心赋予镜头灵魂,向观者传达了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爱上扣动快门的一刻
一个背包、两台相机便是张向东的日常出行装备,他时刻留心周围的变化,用镜头记录着身边的故事。“与摄影结缘还要追溯到1983年,那时我和爱人刚刚结婚,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尽管收入不高,我还是花80多元钱买回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2月23日上午,张向东向记者敞开心扉,解密了自己在摄影道路上的N个第一次。
那台珠江牌135旁轴相机被张向东奉如至宝,他一次次拿起、一次次放下,扳一扳卷片扳手,按一按相机快门,听一听那清脆的声音,竟感到新婚般的幸福与快乐。从此,相机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
“起初,我看到什么都忍不住去按快门。随着自己慢慢摸索,我开始关注现实社会,将视觉对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儿。”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摄影艺术的孜孜追求,他在从事无线电管理工作之余,还先后被《无线电管理》《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报刊聘为特约摄影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他的摄影作品及撰写的新闻稿件多次荣获全国大奖。
◇走近家乡的特色民俗
对摄影人而言,拍什么,怎么拍,如何拍好,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曾经困扰张向东的难题。2002年,张向东第一次去往洪洞拍摄传承上千年的走亲习俗“接姑姑、送娘娘”。他一路上听了诸多关于走亲的神话故事,好奇心被勾得足足的。当真正跟着接亲队伍从羊獬村出发,沿途看到众村民对“姑姑”的虔诚,让古老的迎送仪式大放异彩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临汾民俗的独特性,也确定了日后拍摄的主攻方向。
“民俗是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反映出我们的老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以哪种方式生活过,折射出临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张向东深有感悟,什么都爱拍,不一定都能拍好。专注地去拍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深入地去了解,才能拍得出彩。”
如何透过镜头向观者传达临汾民俗背后的故事?张向东花空了心思,做足了功课。“有的民俗受关注度不高,加上历史悠久,相关的史料已经无从考证,在网上也很难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我在襄汾县汾城镇一带拍摄‘跑鼓车’时,多次去往汾城镇尉村、南膏腴、北膏腴等几个村庄,跟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获取了这项民间活动由来的两个版本。”提起临汾的特色民俗,张向东的话匣子瞬间收不住了。
“‘跑鼓车’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个参赛要求,就是比赛过程中死伤自负,该项活动的竞争性和激烈性可想而知。当年由于缺少远距离拍摄器材,为了拍到比赛的精彩画面,我只能贴近快速奔跑的鼓车,常常是鼓车一冲过来,就快速按快门,然后赶紧跳到旁边去,惊险和刺激感一点儿不次于参赛选手。”翻出一张张曾经的照片,看着惊心动魄的比赛场面,张向东恍如昨日。
虽然类似的惊险不常有,但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十几年间,张向东一共拍摄过四次“接姑姑”,最初是跟随接亲队伍徒步穿过各个村庄。“以前都是步行走这么一大圈,整个仪式需要三天三夜。我经常为了抢拍画面而错过饭点,甚至连休息的机会也没有。有人只拍摄具有艺术感的画面,但我希望能把这些习俗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张向东尤其注重“叙事”的完整性。
◇用镜头记录最美时光
摄影是记录现实、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民俗摄影更源于丰厚的文化积淀,张向东通过自己的深入观察与了解,以镜头将临汾文化表现得更加出色。“我查询一些资料,了解到临汾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到110多个,但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仅有7人。如果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那么这些拿手绝活儿很可能面临消失。”
在张向东的记忆中,赵大勇对平阳木版年画的执著令他钦佩不已。“赵老为了拯救平阳木版年画,做出了大量贡献,生前在家中开办了博物馆,免费让群众参观、义务为群众讲解。我拿出全部诚意感动了赵老,有幸拍摄到了制作平阳木版年画的三个环节。”张向东打开电脑上的图集,向记者还原了刻制木版——染色套色——印刷的珍贵瞬间,让人感受到画里画外的坚持与热爱。
张向东与皮影艺术家廉振华、葫芦王”郑月巴、民间剪纸高手梁春兰的相识,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在一些民俗活动中结识,从陌生到熟悉到侃侃而谈,为我的摄影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拍摄中,他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延续和传承流露出许多无奈,他们渴望更多的人关心、热爱这些艺术。”张向东突然意识到,他手中的相机不仅可以是“记录者”,还可以担当“传播者”,以镜头感染他人,让民间传统艺术延绵下去。
◇留住行将消逝的文化
“随着摄影事业的发展,我通过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接触,渐渐地感到了作为一个摄影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应把镜头对准每一件事物的表面,而是应该通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更深的东西来。”张向东在自己2013年3月出版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书中,以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接姑姑”“花腔鼓”跑鼓车”抬阁”等传承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表演来源,以及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的故事聚焦在“风情篇”,让读者享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又引起灵魂上的共鸣。
“在关注临汾民俗的这些年,我深感摄影人的无奈。11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中,我完整拍摄的不足十分之一。一些说唱项目、威风锣鼓、翼城花鼓等艺术表演如果能够有声记载会更好,图片难以突显其特色。除此以外,制酒、制醋工艺也难以用图片表达,需要借助详细的文字,将这些项目完整地保留下来。”张向东略带遗憾地说,必须要记录下来,不能让咱们的家乡特色失传。”举起镜头的一刻就是用心感受的一刻,只要心中有爱,镜头就会有灵魂。张向东回首三十光影,期待能够继续探知临汾民俗,用镜头留住行将消逝的文化。(文/记者 赵文家 李静)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