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州李曹镇杨家庄村,一户普通的院落大门上赫然写着三个自选自题的大字——写春秋。院落的主人便是1948年毕业于霍州师范第一班,1976年霍州市恢复政协后第一位文史委员会主任,人称“霍州通”的王见喜老人。
王见喜,1933年出生于杨家庄村,今年已82岁,身体很好,思路清晰,霍州的历史人文故事耳熟能详,经历了战火纷飞年月的王见喜,对旧社会充满了感慨,对历史人文的热爱也充满激情,退休至今仍坚持不断读书、看报、搜集霍州文史资料、关注临汾的人文故事、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正如他门上所题的大字“写春秋”。
王见喜出生的那年为民国二十二年,由于父亲兄弟众多,家境贫寒,父亲一直给村里放牛放羊,后来在父辈兄弟的照料和帮助下,才有了自己的房屋。在父亲的伯叔兄弟中,排行老六的叔叔王安邦毕业于原霍县第三高校,语文学得非常好,在偏僻的杨家庄一带非常有声望,自6岁起,王见喜就跟着叔叔在学校读书写字,受叔叔的影响较深。
“那时候我们的课本非常乱,有什么书念什么书,所学课本中有老人留下来的四书五经,有蒋介石编的课本,有阎锡山编的课本,也有日本人编的课本。”王见喜向记者介绍了他当年上学时的情况:直到1938年正月,太岳山区成立了抗日政府,随后又成立了3所抗日民族高校,我才上了学。”
“当时学校不分班,而是分队,由于我上了七年小学,基础好,二年制的学校,我一年半就毕业了。”令王见喜想不到的是,“毕业后我再没有机会上学,日本人在村子周边扎了营,在战乱不断的年月,土匪也在山区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直到1948年,经过10年的战乱后,王见喜再次迎来了上学的机会。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王见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霍县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只有一个班,课程除了旧社会的中学课本外,还增加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
毕业后,王见喜当过教师,当过联合校长、文教局干事、公安局秘书干事、霍县医院书记等众多职务,但他一直喜欢搜集整理霍州文史资料,工作之余从未放下手中的笔。
1976年,霍州恢复政协后,王见喜被选为文史委员会主任,这也是霍州恢复政协后的第一任文史委员会主任。直到1992年退休的十几年中,王见喜跑遍了霍州的各个村落,搜集整理文史资料,出版了《霍州文史》系列文史资料。对霍州的历史沿革及众多文史知识,王见喜一一记在了心中,他所写的文字被选入了多种刊物资料。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现在的王见喜依然执著于自己的写作事业,人退了,精神不能退,写作劲头不能退。”在王见喜的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辞源》《辞海》《史记》等工具书和史料书籍,王见喜会经常翻阅,并从中整理和打听关于霍州、临汾的文史资料,并整理成文字。如今,他已经整理出厚厚的一摞草稿,不少稿子被北京及当地的众多刊物和书籍选用。
由于精通霍州文史,王见喜被称为“霍州通”,经常有外地来客拜访他,向他打听和咨询霍州及与霍州相关的历史,他总是不厌其烦,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讲解给对方听。但在闲暇之余,王见喜所钟情的还是“写春秋”。(记者 王隰斌 张春茂)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