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2年霍州市公开招聘187名教师中的一员,今天作为模范教师代表站在这里,我倍感激动。今后我一定会倾尽全力,努力工作,用青春谱写霍州教育新的辉煌……”在霍州市教师表彰大会上,模范教师代表——霍州一中教师袁小林的发言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
日前,记者慕名采访了她。穿着一件绿色碎花衣服的袁小林,朴素而阳光,开朗而自信,这种气质牢牢地刻在她那张架着金丝眼镜堆满笑容的鹅蛋形脸上。一位纯粹的“70后”,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02年,24岁的吕梁姑娘袁小林从晋中师专毕业后跟随男朋友来到霍州,通过层层选拔,与男友一起被霍州一中招聘,从那时起,她便与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的教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全力 负责任 兢兢业业钻业务
老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也是清贫的。刚参加工作的袁小林,当时月工资500元,而寒暑期只有300元的生活费,对于一个只身一人来到霍州的小姑娘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继续前进。
任教12年来,袁小林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参加了临汾师大的本科学习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英语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海量的单词记忆,让学生们敬畏交加,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袁小林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她所在班的同学们这样评价她,听袁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近年来,袁小林所带的班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深受学生的喜爱。
舍小家 为大家 三尺讲台注心血
教师的工作繁琐且辛苦,作为高三老师,压力就更大,面对严峻的高考形式,袁小林丝毫不敢懈怠,认真研读考纲,归纳总结高考考点,提高课堂效率。每次周练和月考一结束,她都和学生面批面改,指导学生高效复习。高考前夕,她和学生同住一个宿舍,陪吃、陪学、陪睡,无暇照顾女儿。
说起女儿,袁小林眼眶红了。由于老人不在身边,没人带孩子,每天早上7点钟,她把睡得正香的孩子从被窝里拉出来,匆匆吃点东西送到幼儿园。整整四年,小夏夏总是第一个到校,当小伙伴到校做游戏时,夏夏已经累得睡着了。孩子上小学后,她和爱人同时带高三课程,时间更紧,他们一家就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一家三口总是6点多到校,让孩子一人在食堂吃饭,她去上晨读,爱人去做班主任工作,然后用最短的时间送孩子去上学。晚上,如果两人都有晚自习,就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写作业,这时,是她最担心,也是最愧疚的时候,可是当她走进教室,当学生围着她问问题,她不停地给他们讲解的时候,她连心疼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孩子已经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望着熟睡的女儿,她的眼泪直往下掉,觉得对不起女儿。但是,她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无愧于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爱学生 人为本 激励教育润桃李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袁小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要做的。工作中,她关心学生的成长,更关心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高二分班时,偏科严重的宋子健分到了她所带的357班,当时英语只有70分,对于理科优秀的宋子健而言,英语无疑是拖后腿的科目。于是,她主动找子健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地谈话:“你这样下去只能考专科。如果你多分一分心思给英语,这门课上涨的空间更大,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凭着多年从教工作的经验,袁小林对症下药,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拯救方案:第一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寻找其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第二步:在学习上加强辅导,狠抓单词关,从每天做一篇阅读到一周十篇,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子健进步很快,高考时英语成绩达到了当初三位数的目标103分,被山东财经大学录取。真可谓“功夫不负苦心人”。
采访中,小林再三说:“我只是做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宣传,我的同事比我辛苦多了,还是去采访他们吧。我的婆婆恪守乡村教育近40年,那才是我学习的榜样呢”。
是什么支撑袁小林在这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12年?她是这样回答的:“我爱这一职业,12年来,虽然有太多的辛酸苦辣,却使我倍感作为教师的光荣和自豪。”是的,因为有爱,袁小林躬身教坛,用一片丹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12年里,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学校教学新秀,校级、市级优秀教师,三次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英语竞赛奖,今年又被评为市级模范教师,并荣获高考优秀奖……面对厚重的荣誉,她说:“既然霍州教育选择了我,而我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我教得每一位学生”。(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