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一年的支教生活,他不会知道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
如果没有那一段把自己关在房里苦读的时光,他不会触碰到那些给予他快乐和信心的花朵。
薛国楠,2010年毕业于忻州师范学院,现在,他是汾西县勍香村北大街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但对于大学毕业前的他来说,教书育人并不是他的梦想。笔挺的西装、高耸的大楼、指尖敲击着键盘,那时候的他和大多数80后男孩一样,渴望在充满活力和无限机遇的大城市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想到,之后那段为体验支教生活的时光改变了他的想法。
支教,对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薛国楠来说只是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但当他真正来到忻州市五台县茹村镇七里沟开始支教生活时,他才意识到,支教对于他和这个山村小学的特殊意义。从孩子们写满了又擦、擦了又继续写满的作业本里,从他们上课时小手背后盯着老师的姿态里,从眼里、从心底都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支教的日子也让薛国楠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只要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财富就算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而能够给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和希望,这不正是他所能创造出的无限的财富吗?薛国楠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到家乡,去山村小学当一名教师。
薛国楠毕业那年,汾西县正招聘特岗教师,报完名薛国楠就买了一堆资料和练习题,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家里,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12点才上床睡觉,两个月都没有出门。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薛国楠也没有闲着。他进入汾西县一家私立学校任教,由于表现突出,学校领导决定正式聘用他。但当时薛国楠通过特岗教师考试的通知也出来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山里的学校。对他来说,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他。
就这样,薛国楠一路颠簸来到了农村。和他一起来的另外一名年轻特岗教师因为受不了农村艰苦的环境,来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走了。但经历过生死的薛国楠觉得,不管生活给予他多少苦难和挑战,他都可以承受。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了,薛国楠所带的班级,成绩在全村12个班级中排名倒数第三,这个排名无疑是给辛苦了半年的薛国楠浇了一盆冷水。自己的内疚、家长的不认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学校校长却对他说:没事,你没问题。短短的六个字让薛国楠觉得自己不能对不起校长的信任,更不能对不起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于是,薛国楠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半年来的教学工作,缺方法、少经验,他就主动去老教师课堂上旁听,寻找经验、对比不足。有本校领导和各位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薛国楠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慢慢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信心大了、干劲足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浓了。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排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就在薛国楠逐渐进入状态时,他被通知调往另外一所学校教一年级。得知他要离开的消息,孩子们给他写了信,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迹,他揪心得疼,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每一幕 都是温暖而又难舍的记忆。没有道别,薛国楠在一个清晨,带着属于他和孩子们的记忆,独自离开了。
新的学校、新的学生,一样的依然是在农村。本以为有了教学经验,应该可以轻松胜任新的工作,但现在不是他没有教学状态,而是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没有学习状态。刚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孩子们上课自由散漫,没有规矩,有的甚至上课时还会尿裤子。薛国楠意识到用之前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了,必须转换思维。知道症结所在后,薛国楠很快就摸索到教一年级学生的方法了,孩子们也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最让他觉得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到他曾教过的词语,那是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自豪的时候了。
美在青春,美在以年轻的姿态扎根在最渴望知识的大山里;美在青春,美在用坚定的信念守护那些渴求知识的花朵。
“做一个让孩子们记一辈子的好老师!”这是薛国楠在青春绽放的岁月里许下的最美的誓言。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