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黄土地上绽放

2014-04-25 09:14: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扎根农村、融入基层,一干就是七年。七年时间里,他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倾情扶危济困,用汗水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大学生的奋斗之歌,并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获得了组织的好评。2011年、2012年他连续两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他被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评为临汾市十佳大学生“村官”,同年被选为安泽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他就是安泽县府城镇寺村党支部书记田龙。

初次见田龙,二十几岁的大男孩,一说话还有些腼腆,显得有些青涩。白衬衣,牛仔裤,却极不搭配的穿了一双布鞋。记者以为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旁边的老伯却告知记者,他来到村里已经两年半了。

在进山的路上,田龙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着村里的一切——这段路去年夏天被山上的水冲坏了,这不,上面支持,修了3座水漫桥,这下再也不怕下雨了;村头这家孩子叫岳荣娟,考上山西农业大学了,上不起,把家里人为难的,我们凑钱给上了,这事咱不管谁管……

车子一停在村里,一个小伙子就靠过来,给田龙说着什么,田龙回头对记者说:“你随便看看,前面村民盖房子,我去看看”。说着,他把裤腿挽了两下,快步随年轻人走了。

前任村支部书记杨清水对记者说:“田龙是个好小伙,踏实、肯干,像咱山里娃,我把担子交给他,我放心。来山里几年了,他年年为村里办实事。为解决吃水难,田龙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6万余元,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干了一个月,新建了两处水窖,铺设管道3500米;为了解决我们村的出行难,他多次跑到县交通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资金20万元,新建三座漫水桥,排除了村民的安全隐患。”

今年66岁的寺村村民张成兴早年积劳成疾落下了肺痨的病根,无法正常劳动,不过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也终于盖起了3间砖房。原来,田龙在得知他的特殊情况后,不声不响地多次跑残联部门,为张成兴争取到残联的危房补助近2万元,和张成兴一起获得残联危房补助金的还有农民张录增。田龙告诉记者,村里还有12户村民的危房改造已经拿上议事日程,到今年秋天,全村的危房就全部改造完了。

为规范群众办事规则、减少铺张浪费,田龙还与两委班子商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范了村民办事的标准,遏制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

农村发展的关键还是要让群众增收致富。为此,田龙结合寺村地处山区、林木资源丰富的条件,积极为该村发展寻求产业支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发展了木耳种植达50000杆,木耳市场价每斤100元,每年为全村村民创收70余万元;发展散养笨鸡户10户存栏达3000只,散养鸡单个已达5斤左右,年底可出栏。按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可创收20万元。同时,他率先育种桂花树苗10亩、连翘苗8亩、实验性海棠苗木10亩,为今后寺村产业发展谋出了新路子。

今年,田龙带头在寺村发展了黄芩、党参中药材种植基地750亩。一亩中药材预计年收入可达2000元,比传统的种植玉米收入高5倍左右。项目起步前,他多次跑到上级农业部门争取项目支持,争取到了项目资金37.5万元。获得项目支持的他一回到村里便马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但是村里的老百姓怕担风险,除了几个党员外,响应的人寥寥无几。田龙并没有退缩,而是带着村里人到种植技术纯熟、经验丰富的地方详细考察,并聘请了技术员,签订了种植、供销合同,并垫种、垫苗、垫肥料,承包了流转土地200亩进行示范种植。村民们看在眼里,信心倍增,纷纷加入了种植中药材的行列。

在农村工作的这七年中,田龙深深地明白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也真正地爱上了农村这片土地。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把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全部无私地奉献给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在农村的舞台上尽情地挥洒激情和豪迈,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

 

记者 高雁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