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七旬老人手抄四大名著

2014-04-27 21:32: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日前,在2014.翼城县城内村古城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上,退休老教师、城内村的杨华先生向翼城县档案局、博物馆、史志办及城内村党支部分别捐赠了自己小楷手书的四大名著平装本,看到厚厚一摞精致的手抄本,众人无不啧啧称奇。他的老朋友赵文台诗曰:苍龙行暮雨,白首起雄心。手抄四名著,以添晚景红。汗洒三尺案,笔扫五更星。毫秃三百支,指茧结数层。衣带日渐宽,额纹不断增。”杨华今年74岁,先后在封壁小学、城内一完小任教25年之久。1984年调入县委党校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在教学期间,他主要教语文和政治课,对四大名著怀有深厚的敬意。2004年退休后,随着年事增高,便在家休养,可是赋闲之时,他觉得很是无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不是下棋,便是打麻将,不然就是栽花,养鱼鸟,可杨华老师对此都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看书、写字。退休之初,适逢全国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继而又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杨华便用毛笔在本子上抄写报纸上登载 的一些理论文章,仅抄科学发展观文章达3万余字。

2009年,杨华感到小楷字比较得心应手,加之孩子们和一些好友的鼓励,产生了抄写四大名著的想法。他深知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等一些知识的宝库,感到抄写四大名著最有意义,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此计划列为一项工程,制定了抄写计划和具体时间表,继而投入了紧张有序地抄写过程。

几个孩子闻讯后,都非常支持父亲的想法,大儿子杨志宏在临汾买了档次较高的宣纸,二儿子杨明宏到新绛毛笔厂购回毛笔。老伴在家中承担了各种杂活儿,一日三餐送到案头,让杨华专心志致地完成这一使命,全家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抄写前,杨华首先把四大名著重新细读了一遍,进一步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在抄写的过程中,他非常细心,注意每一个字和标点符号以及段落,尽量少出差错或不出差错。每天早上,杨华6点钟起床晨练,8点钟开 始到下午6点,每天大约5000字左右。一个月后,他的无名指被磨得起了水泡,疼得很厉害,当时确实有不想干下去的想法。

这时,老伴一边劝他注意身体,一边不断鼓励他不能半途而废,“万事开头难,你既然认准了这件事,就不能打退堂鼓,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就这样,手上的泡破了很多次,慢慢地成了老茧,尽管有时写起字来别扭,但还是丝毫没有间断。人常说,做事贵在坚持。杨华这一坚持就是4年半,但抄写四大名著这件事既有弊也有利。弊是他因患高血压形成了脑梗,曾两次住院治疗;利是他曾患颈椎病,胳膊疼的一直抬不起来,可抄写一段时间后,颈椎不怎么疼了,胳膊也能抬起了。杨华常对别人说:写字不但能养身、养性,而且还能治病。”去年4月份,每天早上10点左右,杨华便感到心颤得很厉害,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书写痉挛”,可是最后一本《三国演义》才只抄写了一半,是搁笔还是坚持,考虑再三,既不搁笔,也不能误了治疗。于是,他一边抓紧抄写,一边积极治疗。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怕在有生之年完成不了这个夙愿,便延长了抄写时间,直至坚持到完毕。

杨华原计划5年抄完,结果只用了4年半时间,便抄完了四大名著。抄写时长历时1600多天,光宣纸用了5令,抄完300多万字,磨秃了小楷毛笔300余支,大16开纸,写了6200页,每册为四本,共计16本。他的老朋友李廷玺特此赋诗《妙笔生花翰墨香》:岁届古稀抄名著,铁砚磨崇笔磨秃。历时四年六个月,夙兴夜寝不言苦。三百六十余万字,字字皆由心血铸。展卷犹闻翰墨香,妙笔生花绘宏图。

杨华抄写四大名著,全靠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丝毫没有名利思想。他想,人活在世界上,总得办几件事情,给社会留点精神财富,每抄完一段,杨华老师总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他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他说,在身体可能的情况下,还想手抄一幅长卷《翼城赋》。(韩晓芳)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