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敢拼命,无事多读书”。走进襄汾县邓庄镇政府大院,这条标语赫然醒目。拼命实干,读书学习,是镇党委、政府对全体干部的具体要求,也是该镇镇长马健多年来工作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熟悉马健的人都知道,爱读书,善思考,是马健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读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而思考,则使他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曾和马健共事过的襄汾县委组织部一位干部说:“马健爱书如命,他家里的地下室跟图书馆一样,到处是书,学习笔记本和日记本装了几袋子,几次搬家都舍不得丢掉。跟他出差,书店是必去的地方。”襄汾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崔根喜,曾是当年考察马健的领导。他说:“马健勤学善思,遇事有主见,工作爱创新,干什么都能干出新道道来。”
“学习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起坐坐,说一通话,大家说我是粗人;写了一些东西,大家说我是文人。其实都不太确切。确切地说,我不是粗人,也不是文人,应该算个读书人。”说起读书,马健的言语中掩饰不住对书籍的喜爱。
母亲是马健的启蒙老师。她结婚时陪嫁的两大箱书是马健儿时的最爱,一直陪伴他至今。从孔子、孟子到屈原、唐太宗,再到黄继光、董存瑞……大一岁读大一岁的书,越读越上瘾,慢慢的全能读懂了,有的书读了好多遍,书皮都翻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健逐渐理解了人生的许多哲理。生在什么家庭,这事由不得我们;遇到什么时代,遇到什么环境,遇到什么人,这也不由我们。但有两件事,咱自己能做,那就是:积德和读书。马健查《说文解字》,“德”在古汉语里还有一种写法,上边是正直的直,下边是良心的心,也就是说,坚守正直的心就叫有德性。对于读书,马健从小到大如痴如醉,深知开卷有益的道理。长大以后,每到一个地方,他唯一想去的就是新华书店。别人借马健的钱,马健可以忘了,但是,你借了他的书,他从不会忘记。
从《尚书》《史记》到《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从孔老孟庄、程朱理学到北宋五子、阳明先生、曾国藩家书;从《古文观止》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市区马健简朴整洁的出租屋里,到处能看到码放着的书本。马健读书涉猎广,种类多。他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们家里最多、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书。即使在他们婚后最困难的时期,夫妻俩甚至几年没添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是买书却一直没有间断过。马健看书很投入,常常是看到精彩处,便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他还经常跑到野外,拿着名人演讲稿,学着他们的心情和担当,面对空旷的田野,放声演讲,浑然忘我……“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和马健交谈时,他读过的名言警句总会脱口而出。“读、记、思、写、用”,是马健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五个字也可称为“马健读书法”。他不仅广读书,而且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认真记录,甚至背下来,经过反复思考,写出感悟,并将它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正是这种“有心”的学习,在丰富他的思维方式,陶冶他的性情、品质的同时,更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滋养了他的浩然之气,让他心怀坦荡,敢于担当;心怀敬畏,亲民爱民。
“无论在他乡的屋檐下,还是在漫漫的长夜里,只要安顿好自己的心灵,读书人就可以开始。哪怕一文不名,穷困潦倒。”学习成为马健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深深懂得,读书可以改变心性,改变命运,改变一切。因为,谁也拿不走一个人的知识、智慧、觉悟和境界。
“这些从实践中学来的东西太珍贵了”
除了书本之外,马健说,自己还有很多老师。
“许多领导、同志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只要你虚心请教,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学上两招。”马健有个爱好,只要一有时间,就去一些老领导家里坐坐,看看他们,和他们聊聊天。
“杜贻和老师让我受益最深。”至今,马健还能记起第一次和他交谈的经过。那是2007年,当时他还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健随口问他:“乡镇工作怎么干啊?”谁知,杜贻和说的一句话让他这辈子都忘不掉:“马健,要说请客送礼这一套,我真是外行,要说乡镇工作,你可找对师傅了。”然后,杜贻和给他讲了几个案例。从那以后,他隔三差五的就跑去“听课”。“一要相信天下没有办不了的事,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要敢于到群众中去,不要怕群众、避群众;二是群众的事,办了办不了都要试一试。一时没办法先听着,一遍不行再听一遍,想不出办法,可以随后想,要主动;三是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不要让群众心里有抵触;四是要讲诚信,更要讲公道……”马健说,这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实践观点,这些老领导们从实践中得来的东西,太珍贵了,书上是学不来的。在实际工作中,马健处理许多事情,就是借鉴了他们的办法。
两任镇党委书记王宝贝和任治中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也使马健受益匪浅。“王宝贝书记遇事不慌,有事先静一静,随后再做决定,与人为善。任治中书记大局把握得好,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火候把握得十分到位,工作标准要求高……”细心的人们发现,在邓庄镇征地时,马健经常和村里的干部们在一起聊天,一聊就是深夜。原来,马镇长是在向他们求教工作方法,如何适时地化解矛盾、处理疑难问题、突发事件。“许多镇村干部在处理一些问题上,语言太丰富了,道理也很多,我很敬佩他们。”马健说,正是有了这些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我们大量的矛盾才能在村一级、片一级化解。而他们化解矛盾的方法,甚至他们的语言,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马健不仅喜欢学习,而且养成了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他常年坚持写工作笔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素材和工作资料,在古城镇和邓庄镇的四年时间里,他写了50余万字的工作日记,记录了自己当镇长几年来的工作过程、体会,把其中典型事例写成30余万字的记述体工作日志,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马健相信,基层就是人生历练的大舞台,只要你沉下身子,走进群众,在实践中学习,总会获益匪浅。
“学以致用,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通报:2012年10月3日晚,河坡村支部书记老刘、村委主任老孔,组织20余名联防队员,抓获5名盗割电线者。现通报嘉奖。目前,偷盗有抬头现象。请诸位守土有责,共同保卫一方平安。”“通报:昨晚,户村发现土锅炉,几位同志连夜上手,村主干坚持原则,于晚1点钟没收回镇政府。现通报嘉奖。2013年11月1日。”……工作部署快速下达,安全隐患及时通报,好人好事随时表扬……在古城镇和邓庄镇,马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短信、飞信的功能,互通情况、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被镇村干部们津津乐道。“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发达,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一个信息、一个电话,就能拉近距离。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新时期基层工作中呢。”在古城镇,马健就利用手机短信功能安排工作,有什么事情马上就可以通知到全镇。但是,短信工作法也遇到了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诸如:群发短信耗时长,发送内容有局限等等。后来马健向办公室的小张请教,小张说:“马镇长,这好办,用飞信。”小张细心地给马健讲解了飞信的使用,并把全镇的工作电话分类上了飞信。尝试之后,马健发现,这也叫“新局面”,又快又省钱,效率非常高,而且还带动、促使更多的村干部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学习和工作。
每年雨季汛期,经常外面下起倾盆大雨时,包村包片干部的飞信就会迅速到达。大家看到后便立即行动起来,进村入户,排查危房,撤离人员。
每年收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的时候,每天下午6点,镇村干部手机上都会收到一天的工作情况通报,进度排队,典型表扬。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任务全面完成。大家说:“每天的通报,相当于召开了一次镇村干部大会。迅速快捷,让人不加紧都不行。”马健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样让不少镇村干部自叹不如。他常常随身携带电脑、打印机,现场办公。在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征地中,他和镇村干部在征地现场流水线作业,一条龙服务的高效率工作状态,着实让大伙儿钦佩。一村干部说:“马镇长打字快、制表快,在工作现场,那边刚核实完数据,这边他的表格便制作打印出来了,村民现场就可以确认签字,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让老百姓马上吃上了定心丸。”马健好学善思、勤于实践,在工作中,结合所学的知识,总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古城镇,抓安全生产时,他摸索出“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势不两立”三原则;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时,他总结出“讲情、讲理、讲规矩”三步曲;他注意领导方法,听从党委,科学分权,合理用权,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他既坚持原则,又特别注重灵活性,遇到大事难事,既聘请法律顾问抠条文、立规矩,又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他既严格要求干部,又关心体贴干部,营造了团结、战斗、和谐的工作氛围……多年的学习积累,练就了马健娴熟的写作技巧,散文、诗歌、通讯、公文,他样样拿得起,而且出手快,角度新,生动鲜活。邓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出自马镇长之手的东西,就是别具特色,他编写的短信、标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极富鼓动作用。即便是生硬的工作制度经他修订后,也鲜活了几分。每次会议的讲话稿,都是他亲自起草。那些讲话,入情入理、鼓舞人心,让人愿意跟他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拼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
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好学善思,使马健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勤于实践,使他赢得了民心,增长了才干,体现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时代风貌。(记者 李晓琳)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