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义,32岁,出生于尧都区段店乡西王村一个普通家庭,天生患有成骨不全症,仅仅上了7天的幼儿园。但从2010年在《山西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谎》至今,邓学义已经在《山西文学》《黄河》《长城》等刊物发表作品20余万字。2014年1月2日,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揭晓,邓学义榜上有名。
在尧都区西王村中央有一间6平米的小铁皮房子,里面的主人就是邓学义,身高1米左右,从小与轮椅为伴,出生三个月便被确诊为“先天成骨不全”,因骨头即使轻微碰撞,就会造成骨折,被俗称“玻璃人”。因而在学校只上了一个星期课便无奈辍学,但他并未放弃学习。他让家人买来了全套课本在家自学,还从废品回收商那里买回了一摞摞的旧书阅读。“1996年萌生了创作的想法,于是陆陆续续地写一些东西,”邓学义说,最初的愿望是写童话,因为童话陪他度过了自疑、彷徨的少年时代。邓学义写得并不快,一篇不到万字的短篇小说有时候要耗时三四个月。“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2010年,在《山西文学》上,叫《谎》。”邓学义说。这篇短篇小说也让邓学义获得了2010-2012年“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至今,邓学义已发表20多万字作品,然而他的生计仍然要靠开在村口的小卖部。“村里人少,一个月能挣1000块钱,至少能养活自己。”邓学义表示,如今纯文学的作家很少单纯靠创作为生,市场更认同快餐式的小说。“但是我觉得,纯文学的作品,作者需要耐心,读者需要静心,作品的价值不是仅靠市场来体现的。” 今年32岁的邓学义仍然没有忘记最初的理想,他继续坚守着投稿与退稿这份执着,在生活中发现创作源泉,在平淡中努力着,向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记者 赵俊堂 闫锐鹏 摄影报道)
邓学义在他的小卖部看店。
邓学义平时也帮忙代收水电费。
邓学义在小卖铺不忙时看书学习。
邓学义在平时把生活中的事情记录下来。
邓学义在整理自己的文稿。
邓学义经过学习,熟练的掌握了电脑打字技术。 邓学义退回来的文稿。
每天父亲用轮椅送他到小卖部。
行走不便,全靠父亲照顾。
在他心中,有个梦想。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