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文演示高空拍摄遥控
当过货车司机,开过街边小旅店,曾经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现如今刘孝文已经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摄影人,他凭借对黄河文化的一腔热血,曾历时60天,徒步走过黄河沿岸,并在之后的十年间,往返黄河两岸100余次。
刘孝文在临汾开了一家集摄影和后期制作为一体的工作室, 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黄河的照片。这个皮肤黝黑、性格直爽的黄河娃用一口“永和味儿”的普通话讲述起了自己的故事。
“先卖房子后走人!”43岁的刘孝文出生于永和县阁底乡曹家山村,一个距离黄河约10里地的村庄,正是因为如此,刘孝文对黄河文化的感情一点点发酵。1990年,他离开村子在运输公司当起了司机,7年间曾辗转太原、临汾、侯马等地。多年的在外打拼不仅丰富了刘孝文的阅历,同时激发了他在外闯出一片天的野心。
1999年的一天,刘孝文下定决心,先卖房子后走人!”他说:“如果老家的房子还在,遇到挫折后总会想回家,没有了这个依靠,断了后路,我就会义无反顾在外闯荡。”于是,他把被褥、锅碗瓢盆、贴身衣服全部打包,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了临汾。
初到临汾,刘孝文用卖房子的钱做抵押,承包了一辆出租车,挣的钱刚够全家人日常支出。一年之后,他又到网通公司开了6年车。这一路上,刘孝文一点都不觉得苦,他说:我乐在其中,只因为有摄影陪伴。”他为黄河文化痴狂1986年,刘孝文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第一台照相机,把生活中的美景收入镜头成了他当时最大的乐趣。虽然那时还正是上学的年纪,但逢年过节或是寒暑假他会给村里的人照相,赚点零花钱。直至后来参加工作,也从来未放弃过摄影。
在网通公司工作时,刘孝文负责维护公司的无线电微波站,碰到美景总会摁下快门。痴迷于摄影的他,在2005年辞职,专门去武汉进修摄影图片专业,学习专业的摄影、航拍技巧。
2006年,刘孝文用购买的航拍设备拍出了更多、更美的照片,但却发现自己对生他养他的黄河了解太少太少,便准备徒步晋陕黄河大峡谷。“正月初一不能出门,正月初二妻子要回娘家,所以我便在2007年的正月初三坐上火车到达偏关老牛湾,开始了我与黄河母亲最亲密的接触。”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中,带着朋友的关注、家人的关心以及陌生人的支持,刘孝文的足迹遍布了1000余公里的黄土地,到达了河津市的禹门口。他说,出生在黄河边,现如今又回到黄河边,黄河两岸的景观、文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他关注的焦点。
“从自然景观来说,相较于黄河上游、中下游,永和县的自然景观是非常奇特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在这里,诸如婚丧嫁娶、居住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因为这里没有矿产资源,没有污染,可以说是晋陕黄河大峡谷间的一片净土。”怀着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刘孝文往返晋陕黄河峡谷100余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了把拍摄、后期制作融为一体,让照片质量更好,2009年,刘孝文投资了15000元,创建了摄影工作室。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也摸索出了摄影的门道。
“2006年,我用镜头记录了汾河两岸从地面到高空的景观,从往日的一片滩涂,到现如今的汾河生态园建成,我的拍摄一直没有中断。目前,不论从哪方面来讲,这组照片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刘孝文介绍说,也正是从这件事中,他悟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拍摄一定要讲究作品的整体性。
刘孝文对摄影的热爱不仅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的了解,也让自己事业蒸蒸日上。在永和县搞钻探的石油工人,几乎都会把他的代表作《乾坤湾》作为纪念品馈赠亲友,同时这张照片也是永和县的旅游名片。“这幅作品拍摄于陕西省延川县小陈村,拍摄对象是永和的河会里村,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目前,刘孝文正在着手永和黄河古村落开发策划,他的工作室也在临汾的摄影圈中赢得了称赞和广大影友的肯定。(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