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栋说,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两工”取消后,劳力组织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进入附近工厂,难以组织起青壮年劳力,投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组织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农产品价格偏低,群众自投农建积极性不高。三是集体经济薄弱,乡村资金投入难。四是国家下达各类涉农资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金整合使用难。五是土地联产到户,连片治理难。农村耕地全部在各家各户手中,不仅造成机械、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连片治理形成阻碍。
面对难题,如何更好地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赵志栋认为:一是在认识上要有新提高。要扎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洪和抗旱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好处与不搞农田基本建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性,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高对农建工作的参与意识和认识水平。二是在规划上要有新转变。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林、水、土、牧各部门的规划要与乡村规划相结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部门规划单立、项目独立、各自为战的做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效益”的原则,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出发,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工程规划。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三是在融资上要有新突破。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工”的取消,集体用于农建的投资减少了,加之农村推行“一事一议”制,传统的农建工作方式难以推行。所以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机制。
四是要把农建工作纳入下级党委、政府年终工作的考核范畴,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用行政的方式督促其重视农建工作、支持农建工作,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群众致富、农业调产、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赵志栋说,要继续推行“以工补农”补偿机制。要从资源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部分资金,以县建立农建基金、支持农建发展,使部分企业积累资金转移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累资金滚动发展。要采用“外聘、内请、自组”方式,推行专业队施工模式。推进农建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有效确保工程的进度质量效益。同时要按照“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民营水利、村业大户。通过整合资金,加大对农建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要积极引导。对农建工程,尤其是规模大、效益好的农建重点工程,从项目安排、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照顾。各部门也要建立广泛的帮扶责任制,从规划、技术指导上给农建工作的指导服务力度予以支持,真正形成农建工作政府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参与的新格局。(本报记者 闫璟)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