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炊事员的援朝“战事”

2009-07-24 10:4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杨文耀,1932年出生在尧都区大阳镇乔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3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复员,现居住在尧都区大阳镇官雀村。
 
 一提起抗美援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挺胸膛堵枪眼儿的黄继光、卧火海忍剧痛潜伏的邱少云……有一些人或许不曾拿枪上前线轰轰轰烈烈烈地,但他们也真真真切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杨文耀便是其中一位。


 7月下旬的一个午后,记者见到了77岁的杨文耀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两枚纪念章背后的一段故事。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中,60军被美军包围之后伤亡较大,为了补充兵员,便开始在国内大量征兵。”1953年,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吃尽苦头的杨文耀一听 到要征兵,就立刻报了名。报名之后,他和其他的新兵先是到了东北。“当时,部队要求新兵们在东北修建飞机场,没想就停留了3个月。当兵不能到前线杀敌,战士们心里都很着急。”3个月后的一天,他们终于接到了立刻开赴朝鲜的命令。


入朝后,杨文耀被编入60军179师536团一营一连的炊事班。“本来想真刀真真枪地杀,没想到却当了伙夫。”被分到炊事班的杨文耀心里有些不乐意。后来经过炊事班战友的一番劝导,他终于认识到给战士们做好饭也是在做贡献。“当时,团政委、营指导员经常到我们这儿来吃饭,领导们还在大会上表扬我们做的饭好吃。”杨老自豪地说。


 为了促进停战协议尽快施行,1953年5月13日,我志愿军开始了夏季反击战。那年的6月30日是杨老终生难忘的日子。


“记得那天战友们都到前线去打仗了,炊事班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们跟随卫生队的战友们学习运送伤员。我和班里的两名战士刚走出连队所在的村子,就听到敌人的战斗机来了……”当时情况紧急,在空中盘旋的敌机似乎发现了他们,于是开始往地面上扔炸弹。“卧倒—— —”杨文耀拉起战友就往地上趴,说时迟那时快,十几枚炸弹在他们身边的空地上炸开了花。十几分钟之后,敌机终于走了,杨文耀和战友们慢慢慢起头,抖落厚厚的一层土,尔后慢慢起身,看到方才还好好好平 地,一番狂轰滥炸后已是满目疮痍,炸弹落地之处是一个个如泊池一样大的土坑。所幸的是他们都没有受伤,继续向前线跑去。


 后来敌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连续反扑,我志愿军第536团采用“添油”战术抗击敌人,阵地数次失守,又数次被夺回,出色地完成了掩护整个志愿军发起第三次进攻的任务。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