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毛向军坚持义务为老人剃头、刮脸,41岁的她因此被人称为“剃头匠”。
一把手动推子、一把剃头刀、一把胡刷、一个布袋、一条围单和一辆自行车,这是日前记者来到尉村采访时所见毛向军为老年人服务的全部家当。
2004年,在襄汾县城开了7年饭店的毛向军返回了村里,此后一直经营着一家卖油条的小摊。由于这个小摊只有村里逢集时才忙一两天,所以2007年时她决定为老年人义务理发,而这个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儿时的毛向军患上白血病,做了20多次手术。为了给她治病,父母把家里的房子、树木、粮食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她记得很清楚,当时6分钱加二两粮票一个饼子,家里都买不起。而爷爷爷剃次头得花费两三毛钱,为了省钱,爷爷就让毛向军给自己剃头。
亲也从那时起开始研究医书。
她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给爷爷剃头,那次爷爷的头被好几道口子。但后来随着剃头次数的增多,她的理发技术也开始熟练起来。
父亲的医术见长,开始为村民看病。“但从开始到现在,父亲从没向村民收过钱。”毛向军说。
2007年,细心的毛向军发现有些老人到理发店,人家态度并不热情。再者,有些老人因行动不便,理发很困难。这触动了她,“父亲能免费为村民看病,我怎么就不能免费为老人理发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毛向军立即付诸行动。她把理发地点选在了村委会的大院里,把一切准备妥当后,通过村里的喇叭广播为老人免费理发的消息。可她左等右等等就是不见有人来理发。两个小时后,也才陆续来了3位老人。当3位老人摸着刮净的脸和剃光的头满意地回家后,“毛向军剃头不要钱,技术也好”的消息便在这个有着6000余人的村子里传开了。
村里的老人们逐渐开始信任毛向军,纷纷前来让她剃头刮脸,但细心的她发现很多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人来一趟很困难,于是就开始上门服务。
此后,每月月底,,村们都会看到毛向军走街串巷的身影。在她看来,不管哪位老人,只要理了第一次,就得负责到底。如今,她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本村和西中皇村近70位老人的信息,“这样理发时就落不下了。”今年81岁的尉老汉是毛向军最新的顾客。尉老汉说:“人家理发不收钱,你让人家理啥,我不占那个便宜。”其实,他不愿让毛向军给他理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她是个忙人,在街上做生意,还得给老人们免费理发,多不容易呀!” 但是,去年毛向军的一句话打动了他,“给老人们服务,我收获的是快乐。”尉老汉觉得毛向军说话和别人不一样,“我活了80多岁,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就这样,尉老汉也成了毛向军的顾客。
的确,毛向军每次看到老人们剃过头后的高兴劲儿,心里也是乐呵呵的。久而久久,她和老人们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理发关系,每次都要和他们拉拉家常,有些老人和儿女们都不愿说的话却愿意和她说。毛向军说:“老人们已经把我当成了亲人。”这一做法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许。有一次,毛向军出门坐公共汽车,等她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却说有人替她买了,而那个买票的人她并不认识。那个人说:“你不认识我,我我可认识。”就这样,两人在车上让来让去,最后对方还是没要她的钱。
在采访中,毛向军一再强调她为老人服务并不是“免费”的:“我也有收获,每次为老人服务,我都会收获一份快乐。”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