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珠 靠“绿色产业”兴村富民

2009-07-31 09:1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展大棚致富快 东李村子小,人口最少。多年来一无资源,二无企业。为了使这个小村得到发展,王怀珠日夜苦思,调查了解,外出考察取经。1993年,同乡村干部外出考察,看到山东寿光一座接一座的大棚,便确定了东李村的发展思路,学习寿光农业调产经验,靠“绿色产业”领导群众致富。
回来后,他在村里发动群众种大棚黄瓜,但是,一部分村民心存疑虑,怕担风险。于是,他先带头建起一座大棚,然后又发动弟弟、侄儿等亲戚干了起来。结果,当年每个大棚纯收入都超过了3000元。老百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到事实才肯信服。当时,村民编了一句顺口溜:万元户并不难,只要苦干二三年。村民种棚的积极性高了,发展快了,三年来发展温室大棚68座,占到全村总户数的80%。还有20%弱劳力种温室大棚有困难,于是他们又引进了强弱劳力都可以干的大拱棚。现在,这个小村子发展起了410多座大棚,达到户均4座半,仅大棚蔬菜一项人均收入6000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李村就是襄汾乃至临汾蔬菜特别是黄瓜价格的晴雨表。靠一座座大棚,一筐筐蔬菜,一条条黄瓜,东李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连续5年获襄汾县“绿色三元”产业发展先进村称号,王怀珠也获得了“绿色三元”产业状元称号。村民们高兴地说:群羊都看领头羊,咱们村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王怀珠应记头功。

建设新村舍私利
在农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看的是支部。王怀珠认为现在这句话仍然不过时,不过应再加上一句,支部看的是支书。
在新农村建设中,东李村规划的道路、广场,需要占用几户村民的大棚地,一些村民想不通,修路遇到了阻力,怎么办?王怀珠先带头做通了儿子的工作,毁掉了他的一个大棚。紧接着,做其他户的工作,对因修路毁棚的村民进行合理赔偿。这样,矛盾得到了化解,道路得以顺利修建。
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硬化道路、建设休闲广场、建沼气池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大棚规模化经营事务繁杂,规划棚区、集中连片、调整土地、协调资金、联系机械、采购棚材、筹建蔬菜批发市场等,更需要投入全部精力。为了能够聚精会神办好这些事,2005年,王怀珠把自己投资12万元刚建的15座大棚,忍痛转让给了别人。为此,儿子想不通,老伴想不通,亲朋好友也想不通,要说最难受的还是他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15座大棚,一年要少收入四五万元啊!这可不是小数目啊!但是,权衡集体个人,权衡整体个体,最后忍痛转让,仅此一项,自己3年少收入十多万元。
二十多年的干部生涯,王怀珠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打铁先得本身硬,光想个人私利就不要当干部,我就是这个倔劲。既然当了这个干部,就得把村里搞好。

诚实守信添活力 东李村每年生产600万公斤蔬菜,销售全凭菜贩子。凡是到东李村来拉菜的客户,他们都视为贵客,不欺外,不欺生,货真价实,公平交易。客户车坏了,他们帮忙修理,一时修不好的,扔到路上。第二天,车上毫发未损。因此,凡是到东李村拉过菜的贩子,提起东李村,都伸出大拇指:“东李人,算话!”
东李村棚多人手少,棚的管理主要靠雇用外村妇女来干,村民们对前来打工的妇女都非常热情,不但及时付给工钱,下工时还让她们往回捎些菜。好些妇女说:“东李人干大棚,我们也有了‘钱途’了。”
诚信加快了发展,同时带动了邻村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1993年王怀珠率领村民从事大棚生产,到2007年实现全村人均4座棚,全村人均收入6200元。如今,全村的大棚菜生产已实现规模化、科学化,日产蔬菜20余万公斤,远销省内外,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经过认真的考察,王怀珠为大伙从山东引进了最新的大棚生产技术,并且请回技术员,每个温室投资4万元至5万元,全村当年建起20个温室,使全村大棚总数达到410座,使全村人有活干以外,还从周边的村吸收230多人到东李务工。
50座机械化温室建起后,又着手规划建设蔬菜批发市场,目前已完成地面平整、管理房、交易房主体建设和场地硬化工程,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冲刺阶段,近期将投入使用。通过努力,一个以大棚菜为主业,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共同富裕的新东李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讯员 侯录艳)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