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的王春亮已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乐队指挥,曾经多次指挥几百人锣鼓队表演,他还经常被邀请到别的村辅导锣鼓表演。每逢村里有什么重大活动,王春亮成了不请自到的指挥师。而他总是不厌其烦,指挥乐队表演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其间休息时,常常看到他一边吃干粮,一边手舞足蹈地向队员解说。他常常说:“有什么重大演出,我就是三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而若是没什么活动,我常常憋得慌。”他把这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可贵,在追求一个完整的人生,他在用事业诠释自己的一生。
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组织辅导百人威风锣鼓队,秦壁村、羊獬村、工商局、税务局、冯张中学、城关一中、二中军乐队,马头百人竹马队、白石百人旱船队、马牧九龙队、常青民间千人社火组合等。从1980年至今担任春节民间社火调演中场指挥。1984年、1990年、1999年三次被县大槐树蒲剧团聘请担任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乐手等。担任洪洞县第十八届祭祖节总导演,第十七届祭祀部分执行导演,第十六届总导演,多次组织国庆、元旦、文艺晚会并担任导演。
王春亮不但是一位导演,而且还编写相声,撰写多部论文。从1970年起共创作文艺作品100余件,撰写论文20余篇。1980年全区农村创作汇演,相声“光棍娶妻”获创作二等奖,歌曲“春风吹开幸福花”获创作二等奖,并获相声“光棍娶妻”表演一等奖。1970年获全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整理的大槐树移民“玉堂春传说”、“瓦房春由来”等被中国民间故事山西卷收录。
到1980年,王春亮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其中优秀论文《从槐乡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艺独放异彩》入选文化大视野—— —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集第二卷。《振兴槐乡文化,开怀群众工作》获山西省第五届群众文化论文评奖活动一等奖,《浅述洪洞干板》获山西省第六届群众文化论文评奖活动一等奖,《莲花城的传说》获首届中国通俗文学英才大赛故事类优秀奖。《谈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活动优秀论文奖。
2000年,王春亮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初到文化馆,王春亮面临着无水、无火、无电、无经费、无阵地、无活动的局面。同事、朋友都劝他慎重考虑,而王春亮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挑起这副重担。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春亮先从健全班子入手,及时培养吸收新成员,成立了新的管委会,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组织全体人员赴地区群艺馆、市群艺馆等参观学习,聘请专业老师开设了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课程。全馆人员通过考试,合格后上岗,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王春亮上任后,科学地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搭建河东、河西4个群众文化工作平台,以城区为中心形成全面辐射。建设了一支全面发展的文化艺术创作辅导队伍,真正发挥了文化馆在全县文化工作中的“龙头老大”作用。组建了新型的演出队伍,配合县上中心工作的文艺创作,带队参加了北京2000年春节庙会文艺演出活动。组成“五虎爬山”金鼓乐队赴河北吴桥杂技之乡进行文艺商业演出。完成“一会一节”金鼓乐祭祖表演活动、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活动,举办了七一文艺专场演出。及时发掘、整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制作,打造精品项目,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王春亮收回8年未归的房屋两间,完善了各组室,查清了财产情况,保证了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十几万元完善了办公设施,购置了道具、演出服,订阅了多种报纸杂志,解决了破乱不堪的局面,为全体工作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王春亮始终把实现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把文化馆当成自己的家,每天上班第一个来,下班最后一个走。
节假日对他而言,从来没有享受过。特别是县里搞重大活动时,他更是没日没夜地编导彩排。队员们一个个都累得浑身出汗,而王春亮总是以满腔的热血鼓舞着队员们,以不懈的毅力完成了一个个重大活动。(本报记者 柏东丽 通讯员 张莲花)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