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守护者

2010-01-04 08:0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今年56岁的高显光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灰白的头发,红润的脸颊,雪白的大褂成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医生共有的特征。他的办公条件很简陋,两张对在一起的办公桌,两张木制椅子,一张床,构成一个老干部科的基本格局,窗台上4盆青绿色的花成为屋内唯一的装饰。
老干部科的职责主要负责尧都区离休干部的健康咨询、诊断治疗。来这里看病的大多数都是离退休的老干部,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77岁。
由于服务对象是离休老干部,年龄大、资格老、重危病人多、要求高、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因此,很多同志都不愿意在老干部科工作。
自1987年尧都区一院老干部科成 立以来,高显光一直从事这份工作。21年的经历,让他的大脑成为老干部的活档案,门诊病历烂熟于心。老干部的身体状况,不用翻病例就知道,因此,看病速度快,效率也高。
高显光说,多数老干部积劳成疾,容易产生孤独、烦恼等情绪,服务老干部不仅是医治他们的身病,更要医治他们的心病。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他们,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在老干部科工作,除了热忱和耐心,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既要为老干部的健康负责,也要为国家负责。高显光是一个对工作极度认真负责的人,原则面前,雷打不动。他说,早些年一些老干部不理解,每次来开药,专点贵的,但不一定对症,如果顺从他们,一方面会造成国家财产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和老干部们交往二十几年,回忆和他们一起走过的时光,高显光很坦然,“以前思想也有过波动,老干部们不理解,后来打交道多了,关系 就越处越好”。
“高超临床见,显赫功实践,光映群干中,医风平自然,师德诚又恳,留下患者言,念情随笔感。”这是一位已故肺癌患者5年前为高显光留下的一首打油诗。从抽屉里拿出来的时候,高显光露出了一种怅然若失的笑容。
来治病的离休老干部刘兴评价高显光,脱口而出:“他呀,是我们老干部的贴心人,能解决实际问题,以理服人,有感情,老干部们特别信任他”。
见到高显光的那天上午,他正忙着给病人开药,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高显光的同事四文华和张路云告诉记者,仅高显光一人,每天至少为40位患者看病,一年下来少说也上万人次,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按她们的话说,高显光人品好、技术精,从不摆架子,总是为病人着想。
21年从未请过一天假,每天晚上坚持锻炼,让高显光引以为豪。这位56岁的老人看起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过,他的老伴李军莲有时候并不买账,“她比人家院长还忙。”说起他的忙,四文华津津乐道:“高主任从来没有请过假,生病的时候,一手吊着液体,一手给病人治病,让我们很感动。”事实上,老干部科还有一项额外的工作——外出就诊。有时病人突发疾病,一个电话打来,高显光就拎上血压计、听诊器、氧气袋和急救药,骑着自行车赶去。虽然每次去都是无偿服务,对他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
院长李平用几个词形容高显光: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今年78岁的任建中,是尧都区爱委会的一位退休老干部,他对高显光的评价也很简单:医德高尚、菩萨心肠、技术精湛。
由于良好的口碑,每年尧都区两会期间,高显光被指名负责医务工作。他的抽屉里有“济世菩萨心,潇洒神功;医病似华佗,飘然仙术”这样一副铅笔字,字体雄浑、苍劲有力。高显光一直保存完好。在他的心里,患者留给他的那些东西,也代表着一种医患之间和谐的友情。在老干部科,每个夕阳都曾被点亮,也曾留下过美丽的彩虹。 (本报记者 郭强)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