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一个被追认的年度先进党员

2010-07-06 09:2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消息中提到的刘怀玉,是临汾军分区干休所的副师职离休干部。去年12月10日,因肺部弹片引发感染、呼吸衰竭去世,享年84岁,老人在临汾城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了39年。

他战功显赫,陈赓大将曾高兴地将他抱了起来。但多少年来老人做事低调,周围的人竟不知道他是革命功臣

刘怀玉1926年5月出生于临汾市尧都区河底乡东安村一个贫苦人家,1940年,国民党抓丁,被安排到蒲县一带的国民党部队当兵。1945年5月,他在浮山逃离国民党部队,参加了八路军。参加八路军后,刘怀玉看到了光明。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表现突出,1946年7月,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怀玉在烽火岁月的经历充满传奇:1946年,在保卫延安的一次战斗中,胡宗南部队的一挺机枪疯狂扫射,我军伤亡惨重。危急时刻,刘怀玉奋不顾身,冲到战壕前,赤手去夺敌人打得发红的枪管,在枪林弹雨中他没有退却,终于夺过机枪,调转枪口向敌人猛射。战斗结束后,刘怀玉荣立特等功,纵队司令陈赓在庆功会上,激动地把他抱了起来,夸赞他作战勇敢。直到老人去世,手指上还没有指甲,手上还留有被敌人机枪烫伤的疤痕。
1946年9月下旬,陈赓率部在浮山县上陈村设伏,消灭敌人“天下第一旅”、活捉中将黄正成,在这次战斗中,刘怀玉又荣立大功一次。
后来,刘怀玉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广东、广西、云南战役。在云南的一次剿匪战斗中,由于北方战士不熟悉地形,我军有一个排的人员全部伤亡。刘怀玉听后非常气愤,立即带队上阵,在我方猛烈攻击下,匪首提出要刘怀玉不带武器,只身上山谈判。刘怀玉无所畏惧前往,使这支由国民党残余部队、当地土匪、地方武装纠结起来的千余人全部缴械投降。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怀玉参加过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和云南剿匪战斗。建国初期跟随陈赓司令员奔赴越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奠边府战役。戎马生涯中,刘怀玉作战勇敢,机智勇猛,身先士卒,多次立功,其中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
1951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组织上评定刘怀玉为一等残废军人,当时刘怀玉年仅26岁。刘怀玉伤残证中伤残情形共三种:有与敌人肉搏时留在脚上的刺刀伤;有敌人打在身上的枪伤;还有淮海战役敌人炮弹留在肺上的弹片。特别是“肺部弹片在内爆炸片在内难以取出,时有复发肺炎”。严重影响健康,认定“该同志长期休养,现不宜工作”。
刘怀玉战功卓著,但从不对人提起。留在老人体内60余年的弹片,还是临终前因患胆管病做手术时才发现的。58年,他只领过一次30元的残废金,并且是家人代领的。在衣食紧缩的岁月里,有人曾问过他:为什么不领残废金?他说:“那么多同志都牺牲了,我还领个啥!”后来,家人再问他,他干脆说:“丢了。”直到老人逝世后,人们在帮助清理遗物时,才发现了那本保存了58年的残废证,用上世纪50年代的画报包裹,就锁在老人自己的柜子里。
干休所郑干事拿出国家有关文件说:像刘怀玉这样的因战一等残废军人,1951年每年应领抚恤金120元,后来逐步增长,到2009年每年标准提高为26080元。58年来,老人应领多少钱,现在已难以统计。

他严以律己,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妻子想入党,他说你离党员标准还有差距,我这一关你过不了

按照国家规定,像刘怀玉这样的因战一等残废军人,不应进干休所,而应进更高待遇的荣誉军人休养院,配备专人护理,终身休养。
但刘怀玉没这样做。新中国成立后,本该长期休养的他,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上世纪50年代,他在云南文山县、邱北县担任武装部长期间,常年深入基层,带领当地群众建设家乡。当年他担任总指挥修建的云南邱北县著名的红旗水库,今天依旧灌溉着万亩良田,不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着水利保障,而且成了旅游胜地。
由于肺部留有弹片,每遇到阴雨天,刘怀玉就咳嗽、吐白痰,别人问起,他总是说:“没啥,小毛病。”刘怀玉一家于1970年回到临汾生活后,昆明军区3次派人请他全家回去。特别是他的不少老战友、老领导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表示只要回到云南,家庭有关困难组织上出面解决。但刘怀玉不愿给组织添麻烦,依然留在临汾。
刘怀玉妻子李如兰,曾是部队文化教员,转业后在临汾市小百货上班,工作认真上进,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刘怀玉得知后说:“你离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这一关你就过不了,我不同意。”李如兰积极表现了一辈子,直到1996年去世也没入了党。二儿子刘成在运城当兵时,想入党,刘怀玉坚决不让走后门,说:“走后门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你要靠自身努力入党。”刘怀玉两个儿子均在临汾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儿子儿媳4人中有3人下岗,二儿子家十分困难。刘怀玉一位老战友的儿子现在中央任要职,这几年,每当两位老人通话时,子女们站在电话机旁,总想让顺便打个招呼,讲讲家里的困难,但刘怀玉说:“不能走后门、找麻烦,我们这一辈人不兴这一套。”
刘怀玉大儿子刘卫在临汾铁路分局机务段上班后,被分配当火车司炉,出一趟车最多烧了14吨煤,需一锹一锹加完,又苦又累,刘卫受不了,提出想改行。刘怀玉说:“这个工作干不好,换个工作也干不好,打仗的时候能挑肥拣瘦、讨价还价吗?”刘卫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司炉干到火车司机、司机长、指导司机,工作35年来,工作中没出过任何差错,多次被铁道部、分局、团省委授予先进称号。至今,刘卫仍然开着火车,一月有20多天顾不上家。
二儿子刘成两口子从临汾造纸厂下岗后,生活十分困难。1996年,刘成考了个机动车驾照,想买辆车跑出租。大儿媳说:“爸,你出3万,其余我们凑,买辆车,最起码他一家人能生活了。”老人不给,说:“要买自己去想办法。”二儿子只好跑到北京,在五环外的清河镇租了间小民房,去收破烂,后来,刘成转到天津收破烂,一年收入近2万元,生活终于有了转机。
2009年8月,老人花了2000多元,买了辆电动三轮车,让大儿子带上他,到当年打仗的地方尧都区贾得乡小贾村、尧庙、革命烈士陵园转了个遍。一路上,老人高兴地直夸赞临汾变化真大。回家后却突然哭着说:“我的战友死在这里。比起他们,我强多了。”

    他一心想着别人,一生的积蓄大多用在了捐助公益事业和资助困难群众上

生活中的刘怀玉老人,低调得像路边的小草,不惹人注意。
去年深秋的一天中午,干休所30多岁主治医师薛艳云处理完业务,在值班室休息。起来后,见刘怀玉坐在外面椅子上。小薛赶忙过去,一边给老人扣扣子,一边给老人掖衣服,怕老人着了凉。刘怀玉说:“我胸部难受,你给我检查检查。”薛艳云说:“您咋不早说呢?”“我来了好一会了,没敢惊动你,想让你多睡一会。”薛艳云对记者说:“老前辈这一句话,让我从头上暖到了心里。”
在干休所,刘怀玉的“抠门”也是出了名的。
老人生活十分俭朴。他经常穿着一双牛鼻子布鞋,上面还打着补丁。袜子也是五毛一块的,遇到便宜的,一次买四五双。衬衣、内裤打着补丁。牙刷用了两三年,开了花,后来被大儿媳扔了,买了四块多钱的新牙刷,老人知道后嫌浪费,很不高兴。大儿媳赵亚丽说,我1992年进了这个家门,看到老人的床单、被套全是上世纪60年代的。前几年,刘卫单位发了一套床单、被罩,才换了新的。
老人其实不缺钱。
论老人的功劳和级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在每个时期,老人都在高工资行列。据军分区干休所提供的工资单:2009年,刘怀玉的基本工资加离休补贴等,每月领8545元。
刘怀玉常说:国家白白养活我几十年,我知足了。我要为社会做点事。几十年来,在老人周围,谁家有困难,老人就接济谁。
刘怀玉在云南工作时,每月给老家亲戚们邮30元钱。回到临汾后,老家人只要有困难,他都要给予帮助,每家经常给一二百元钱救济。1998年有一次回村,他看到一个亲戚家有了12寸黑白电视,心里非常高兴。回来后,一直惦念着这件事,2006年春节前买了3台彩电,亲自送回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干休所老干部遗孀宗莲珍一家八口人,每月仅有35元生活费,生活艰难。有一天,刘怀玉得知军分区拉来一车面粉,9块钱一袋,他就找到宗莲珍:“给孩子买袋面吧!”看到宗莲珍为难的样子,刘怀玉说:“知道你没钱,给你钱”,说着把10块钱塞到宗莲珍手中。宗莲珍老人回忆说:“当天中午我就给孩子们做了一顿面条,现在想起那顿饭还香哩。”
干休所政委冯志山讲,近年来,老人的钱都捐到社会上了。干休所只要组织捐款活动,刘怀玉都踊跃参加。年年捐款资助永和、大宁县贫困学生,资助过云南一名贫困学生上完大学。1998年抗洪、汶川大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当地残疾人事业等大型捐款活动,老人都带头捐。平时,只要临汾市有捐款活动,他就主动送了过去。
大儿媳赵亚丽说:老人对家里人小气,对社会上十分大方。平时遇到路边要钱的,有零钱给零钱,没零钱给整钱。有一次我气地说:“爸,我们还不如讨饭的。”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你们再困难,也比他们强。
直到去世,这位副师职干部的全部存款仅8万元,一生积蓄大多用在了捐助公益事业和资助困难群众上。
前不久,军分区干休所党委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数十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一致追认刘怀玉为2009年度先进个人。

(李宏伟 杨晓舟)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