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书法书情怀——记书法艺术家张昌河

2010-08-12 09:3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当了一辈子先生 退休了又去当学生

张昌河教授,字春禾,斋号平心斋。1940年生于襄汾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酷爱写毛笔字,勤奋好学,12岁就能为村里人写春联。1964年山西大学教育系毕业留校任教,1974年调入山西师大任教,历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德育教研室主任、基础课教研部主任、“三笔字”教研部主任。2000年退休后,担任山西师范大学老年科协副会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三笔字”课程,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任三笔字教研部主任的张教授主讲高师三笔字课程,先后编著出版了《三笔字教程》、《钢笔楷书行书字帖》、《钢笔行草书千字文》、《美术字技法与展版编制》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他主讲的高师“三笔字”课程及编著的《三笔字教程》等书法教材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桃李满天下的张教授,当年所教“三笔字”的幼苗,不仅山花烂漫,还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师范大学书协主席、书法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团委书记、陆军学院讲师……
张教授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屡获金奖。书风被誉为“雄强浑厚,苍劲奔放,功深力透,成熟精妙”。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书法艺术研讨会;与沈鹏、李铎、欧阳中石等书法家的作品一起收录《中国艺术大家》《中国书画领军人物》等书画大典,应邀参加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担任中国书法美术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2000年,张教授光荣退休,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退而不休,学而不止。他常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2002年,张教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级师资研修班的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知识,圆满完成了学业。在研修班张教授学习特别认真,他放下老教授的架子,处处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出现,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升华了学习精神。张教授说,两年的学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规律二字,搞书法艺术也要掌握规律。

忙碌了几十年该 享清福了偏去找苦吃

退休了,张教授还是闲不住,时时惦念着书法,总想找一点什么事去干一干。2007年的春天,当他在校园里散步时,看到工程队正准备对师大莳英园的百米走廊进行技术改造,就问施工队负责人,对走廊如何装饰,对方说搞一些梅兰竹菊绘画。张教授提议可否搞一个中国书法史长廊,对中国历史上书法名人名作给予介绍。他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学校领导批准,由张教授搞图文设计。一个建议,一个承诺,搞第一个中国书法史长廊,汇集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历史,这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复杂工程。仅搞图文设计他就用了两个月时间,施工指导监督,前后又忙碌了14个月,这对一个年已67岁的老同志来说谈何容易。但张教授以苦为乐,由他倡导设计搞起的书法长廊,不仅成为师大校园一大人文景观,成为一部书法教材,而且他还编写了一本《中国书法史概览》作为书法教学的辅助教材。

继承创新怎么看 直面现实抒己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书法艺术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空前发展,从书法艺术到书法理论都是百花齐放各展异彩。但由于国家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大变革时期,难免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在继承与创新上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种现象:脱离继承,脱离实际,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创新。张教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既采用撰写论文、举办个人书法艺术研讨会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更用自己几十年来的实践说明问题。他说,我们国家的书法有几千年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书法精神和技艺的锻造与凝聚,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精华所在,他包含在优秀的作品和经典的书论之中,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和资源。继承就是要学习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创新就是在继承中推陈出新。在长期的书法学习实践中,张教授徜徉在中华民族浩瀚深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临摹各种名帖,研究古代名家的书法理论脉络,求索书法的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其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张教授的书法艺术各体兼擅,风格独具,既具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吸故出新,创造出了许多特点,雅俗共赏,深受书界同仁和书法爱好者赞许与好评,不少书者看了张教授的书法作品后说,在他的书作中,既可以看到体现当代书法家的时代风采,又让人闻到古代书法历史的回音;既有现实感又有沧桑感。张教授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柔情、坚毅、哲理和情趣,折射着谦和、严谨、求实的人格魅力,这最为人们所称道。

(郑丽萍/文 沈宏/图)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