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实事合民意
近年来,王登华为隰县革命老区办了5件实事: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到农村基层走访调查,他先后整理、编写了《红军东征在隰县》、《抗日战争在隰县》、《解放隰县》、《隰县风云录》、《隰英录》及《隰县革命老区》6本书计80多万字。特别是《隰县革命老区》一书,历时7年,八易其稿。二是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赠书会、报告会20多次,并通过省、市、县电视台播放,多次报刊登载,广泛深入地宣传了隰县的革命斗争历史,使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三是在蓬门、习礼等曾发生过重大革命战斗的地方,为革命先烈树立了纪念碑,营造了纪念林。四是为申报在隰县建立“晋西革命纪念馆”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五是举办了弘扬隰县老区精神的书画展览。
“八七”攻坚促扶贫
1997年,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王登华组织了24位同志对全县农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大调查。所到之处,他们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叙农家事,并查阅了有关部门的大量资料,摸清了全县农民的贫困状况和广大农民期盼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关于对我县扶贫攻坚情况的调查报告》。同时,联系5个代表团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的议案》,并列为此次代表大会三大议案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扶贫攻坚工作。
主导产业结硕果
由于王登华的努力,在苹果和核桃示范园建设和联系点工作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例如,选育出优于红星苹果的“北方脆(中秋王)”新品种,并在18个村推广5万余株。“优质核桃示范园”带动周边村高接换优核桃树10万余株。争取到省扶贫基金会的扶持,会同县中药材协会在120个村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
此外,在县老促会联系点义泉村召开了千余名各方人士参加的纪念毛泽东主席两次路宿义泉、4次召开有关扶贫单位参加的帮义泉做奉献会议,为义泉村投入300多万扶贫资金,给该村新修了学校、卫生所和护地坝。
排忧解难为群众
1996年冬,隰县老促会与县卫生局、医院、医药公司,组织了28人参加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医疗下乡活动。为农民义诊,无偿供药,为47个村、3142名患者医治了疾病,给药价值达2753元。同时,对乡镇医院和村卫生所状况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召开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研讨会,向县委、县政府写了有情况、有建议的报告。为了解决山区农村缺少医务人员的问题,动员、选送了40多名农村 知识青年到老区医学院学医,受到中国和省老促会的表彰奖励。
为了解决午城至寨子、上司徒至白耳“行路难”的问题,县老促会年年向县上提建议、找领导,终于得到了交通部门的支持,被列为全县60项重点工程之一,投资850万元,修通了午城至寨子的公路。
编书修志飨后人
县老促会主动参与县政协文史资料《农业专辑》、《水利志》、《法院志》等编纂工作。以《农业专辑》为例,县老促会参与者达40多人,27人撰写文稿42篇,其中,王登华写了7篇。同时,编写了62万字的《隰县老促会十五年》一书。县老促会从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争取到100万元资金,修建了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善了县档案局的办公条件,建起了习礼村通往209国道的过河桥。
隰县老促会连续15年被评为国家、省、市老促会工作先进单位。先后两次在市老促会上作经验介绍。县委、县政府多次授予其奉献奖牌。王登华多次被评为国家、省老促会系统和省、市、县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通讯员 王民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