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茶树菇种植基地,新建的5排菇房特别惹眼。刘秋喜介绍,近日完工的二期工程,共投入100多万元,新增菇房80间、种植面积3万平方米。多亏今冬没有降雪,不然菇房就完不了工。
今年42岁的刘秋喜是土生土长的襄汾县景毛乡堡头村人。10多年前,他在村南开办了砖窑厂,日子越过越红火。就在两年前,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忍痛关停了辛苦经营10余年的砖窑厂。断了收入来源的刘秋喜不甘心“坐吃山空”,他寻思着发展适合产业政策的农业项目。
2009年3月,刘秋喜去河北省石家庄市探望弟弟期间,遇到了给弟弟食用菌饭店送蘑菇的客商。在闲谈中,他发现培育食用菌效益相当可观。于是,他产生了发展食用菌的念头。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刘秋喜深入河北良寿县、赵县及我省大同市等地考察。刘秋喜发现,茶树菇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和钾、钠、镁等10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属高档食用菌类。民间称之为“神菇”。而目前基础菇市场比较饱和,而高档食用菌茶树菇因为培育技术难等原因,在北方培育茶树菇的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培育基地几乎没有,90%的茶树菇产品都源于福建。通过考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食用菌的信心和决心。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刘秋喜决定,把废弃的砖厂建成茶树菇培育基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为攻克茶树菇培育技术难题,刘秋喜通过互联网,与有着“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的福建省古田县某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取得联系,深入交流,并于2010年3月南下福建“取经”,学习茶树菇培育技术。
“古田县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目前,古田县共开发36个菌类,是全国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菌类生产开发居国内领先水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福建古田,看到当地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刘秋喜由衷感叹。他深入考察后,从古田县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人员,建起了食用菌培育基地。
2010年4月中旬,刘秋喜请技术人员对自己原来的砖瓦窑厂做了整体规划,紧锣密鼓开始了工程建设。两个多月后,投资300万元的一期工程如期竣工,标准、规范的80间菇房内,一包包接上菌种的辅料包整齐地码放在上下5层的菌架上。90万棒茶树菇全部上架后,刘秋喜心里忐忑不安,等待出菇。同时,刘秋喜和几个乡亲成立了襄汾县秋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计划以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从茶树菇开始出菇到采摘上市期间,刘秋喜不分白天黑夜地往菇棚里钻,认真照料这些“宝贝”。在他的悉心打理下,茶树菇产量从日产几十斤、几百斤到3000余斤持续增长,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茶树菇销售异常火爆,供不应求。刘秋喜忙得不亦乐乎。
入冬后,随着温度的下降,茶树菇也慢慢停止了出菇,这让刘秋喜很是犯愁。他告诉记者,茶树菇菌棒可以连续产菇10个月左右,正常生长温度为18℃-23℃,天热时“疯长”,天冷时“冬眠”。为了克服天气不利因素的影响,他多方筹资50多万元,为菇房安装了中央空调,利用地热水循环供暖,确保茶树菇安全越冬、顺利度夏,正常出菇。这样,经过控温后,每棒茶树菇产菇6个月营养基本消耗完了,一年可以种两茬。出完菇的菌棒还可以“变废为宝”,用来生产鸡腿菇、草菇等。
刘秋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茶树菇菌棒每棒成本1.5元,可以产1斤鲜菇,每斤鲜菇售价6元,除去成本每棒可赚4.5元,一期工程90万棒就可赚到405万元。按每年产两茬菇计算,一年就可收入810万元。随着二期工程的正式生产,种植规模将扩大一倍,收入也将翻番。
“竹荪作为一种名贵食用菌,我们也进行了试种,并取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动乡亲们种植食用菌,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共同发家致富。”刘秋喜对记者说。
“前段时间,参加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我们的茶树菇深受广大客商和北京市民欢迎。同时,我也看到了食用菌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和深加工业的广阔前景。”对于未来,刘秋喜充满信心,他坚定地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20个大棚,用于培育发酵棒,加快茶树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乡亲们种植。
同时,我们要建设区域食用菌交易市场、冷藏库和技术研究培训大楼,延伸产业链条,开展食用菌深加工,做大做强茶树菇产业,建设山西一流的茶树菇精品园区,打造华北最大的茶树菇种植基地!”
(记者 田青松 范韶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