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屋为啥变成敬老院?

2011-04-07 09:0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5年前,襄汾县襄陵镇北关村“爆”出一条新闻,村民徐冬英把自家的院落精心改装了一番,便在门口亮出了“敬老院”的牌子。5年来,入住这个农家敬老院的老人达55人之多,其中年龄最大的89岁,年龄最小的56岁。在敬老院入住时间最长的已达4年之久,在这55名老人中,身体无病者极少,大都患有各种疾病,生活自理困难。徐冬英对这些老人悉心照料,老人们都说徐冬英比亲儿亲女都孝顺,心肠比菩萨都善良。
徐冬英是土生土长的襄陵镇人,她说,襄陵镇是襄汾县最大的乡镇,全镇15个行政村,两万余人,襟连尧都区金殿镇,方圆五六十里地,9万多人口,却没有一所敬老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一步步向城市转移,打工成了农民的主业,渐渐就暴露出村中老人缺人照顾,缺乏赡养的问题。她亲眼看到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晚年生活不能自理,十分可怜。她也曾看到一些老人,因儿女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心里十分苦恼。还有一些老人并不缺钱,手头有积蓄,却因年老多病、行动不便,想就近找个花钱侍候的地方却找不到。还有个别丧偶老人,因儿女在外工作,想找个安身吃饭派遣寂寞的地方却难如愿。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徐冬英想到把这些需要照顾的老人集中起来,办一所敬老院。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徐冬英集资了5万多元,把自家的4间普通北房分隔成6个套间,购置了桌椅板凳、炊具等生活必需品,农家小院的敬老院就这样办成了,挂在北房墙上的一幅标语“为天下繁忙志士减负,替世上老人添福”表明了徐冬英的心迹,目的就是让老人福寿康宁,使儿女安心工作。



   为了侍候好这些老人,年近六旬的徐冬英费尽了心思、耗尽了精力、吃尽了苦头。5年来她没吃过一顿安然饭,像哄小孩一样安顿好老人们的饭菜,自己才能端起饭碗。5年来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经常半夜起几回,侍候老人的大小便。
东柴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患有半身不遂多年,起坐要扶、走路要搀、吃饭要喂、大小便要有人管。仅仅辛苦也就罢了,老太太的脾气还不好,经常要发点脾气,抄起身边的东西打人骂人,经不住家属的苦苦恳求,徐冬英把老人留下来精心照顾,和老人亲如一家,形同亲人。
西街村一位75岁的老人,浑身不能动,吃饭得一口一口喂,大便得一点一点抠,小便得一点一点接,本来敬老院照顾不过来这些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老人,但老人的儿女在外有生意,慕名找到徐冬英,恳求只照顾年关做买卖的这个黄金时节。徐冬英说,答应下来的时候很容易,但照顾起老人来却体验到什么是度日如年的滋味。自从有了第一次后,家属每年年关的几个月都要把老人送来,说只有放在徐冬英这里才放心。



5年来,徐冬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老人们,夏天,她怕老人们受热;冬天,她怕老人们受冷。为了把敬老院里的气氛尽量搞得活跃点,使老人们的心情愉快,徐冬英经常邀请村里的村民来这里跟老人们聊天、打扑克、打麻将,让老人们的每一天都在欢欢乐乐中度过,使他们的老年生活尽量少一些寂寞和忧愁。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徐冬英深深体会到一个问题,办好一所敬老院,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仅凭一颗善心是不够的。她已经和家里的人商量好了,准备审批地基,贷款重建一所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农村敬老院,为更多的老人谋福祉,为外出打工的乡亲们排忧解难,做好乡亲们的大后方。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用心血浇灌花朵

 

下一篇: 甘当一颗螺丝钉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