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就是喜欢摄影,尤其喜欢拍一些民俗和农村题材的纪实摄影……”一提起摄影,刘音青显得特别兴奋。在他家中的各个角落,随处都可以看到他拍摄的作品。
1934年,刘音青出生在稷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对艺术就很痴迷。说起他与摄影结下 的不解之缘,还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音青在市场的地摊上相中了一个方盒简易照相机,便毫不犹豫地用仅有的8块钱把它买了下来。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给奶奶拍的照片,老人家去世后,刘音青更清晰地认识到摄影独特的图像语言与直观价值。
从那以后,出生于农家的刘音青对农村生活的感悟,使他把镜头长期聚焦在农民身上。21岁时,刘音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下更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无论走到哪儿,都会随身携带着照相机。
1979年春节,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幸福新生活的喜悦之中。当刘音青看到一群农民朋友开着几辆拖拉机奔驰在路上,打出“三中全会好”的标语时,他的脑中灵光一闪,立即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兴高采烈的画面,用独特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喜悦心情。
目前,刘音青又将目光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上。“我想在我80岁以前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摄影作品展览,目前,我正在积极的筹备。我我将这些年来所拍摄的上万幅“非遗”照片中选出一些满意的摄影作品,让更多人通过我的镜头,了解和喜爱上这些民间瑰宝。”前不久,当他得知襄汾县农民张建中、梁秋叶夫妇精心制作了太平面塑《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和《红梅赞》等10多件面塑作品,向党的生日献礼时。78岁的刘音青专程赶往襄汾县,将其拍摄了下来。
“摄影记录着社会变迁,记录着生活的变化,我每每看到以前的照片时,都觉得特别有意思,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60年来,刘音青拍摄的上万余幅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60年间,他的摄影作品中,有千余幅现已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影展中发表、入选、获奖。
如今,在我市众多大大小小的活动中,还时常会见到刘音青拿着照相机拍照的身影,他用镜头记录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用实际行动表达着他对祖国、对家乡这片土地深深地热爱。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