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思恭霍州党组织创建人

2011-07-04 11:0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憧憬中走进省师范


1906年,韦思恭出生于霍县(今霍州市)赵家庄村,他的父亲和兄长均为从事商业的雇员。自小家境清贫,然而清贫的生活却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因为韦思恭自幼聪明好学,所以家人对他寄予厚望。
1921年的秋天,年仅15岁的韦思恭不负众望考入了当时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就在韦思恭收拾行囊,满是憧憬却又对未来充满疑惑的时候,他不知道就在这一年的几个月前,一个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组织刚刚刚成立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将会受到这个组织的影响,在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
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韦思恭对一切充满好奇,也对一切充满渴望,他想在这个动乱的社会中做些有价值的事情,更想为家乡做些贡献来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和乡亲。


在号召中筹备团支部


1924年的春天,一次偶然的机遇,韦思恭的同学向他介绍了一些进步刊物。当韦思恭带着新鲜的感觉去翻阅时,刊物中的文章深深深吸了他,也让他通过这些刊物第一次对当前动乱的社会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不得不说,这些进步刊物对韦思恭的影响和触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他发现并非只是自己一个人在读这些进步刊物,他的很多同学也在读时,便积极地参与到同学之中,就刊物中的进步思想与大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韦思恭的思想觉悟日益提高。这一年的秋天,韦思恭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当时的青年团组织(后改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当时的省团委书记彭真的指导下,与其他几位学生骨干成立了国师团支部,继而在校园内传播马列主义,成为了整个学校的“风云人物”。
1924年的冬天,韦思恭寒假期间回到霍州老家,机缘巧合,,闻知当时的霍州第一高小学校在几位进步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带领学生阅读进步刊物,并组织进步学生创办《一高旬刊》等宣传进步思想的杂志。在《一高旬刊》的宣传下,该校的很多学生思想觉悟日益提高,积极要求参加革命组织。
韦思恭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带领大家成立一个团支部,继而将马列主义发扬光大。
在打定主意后,韦思恭来到霍州一高学校,与这里的进步学生骨干进行了一次长谈。在谈谈中,他向大家介绍了当前的形式,并解答了学生们的一些疑惑。在他的指导和组织下,该校也是当时霍州的第一个团支部成立了。
霍州一高学校团支部的成立,让当时的霍州成为全省最早有党团组织的县城之一,这也对韦思恭在后来组织并建立该县的第一个党组织培养了力量,打好了基础。1925年回到学校后,韦思恭正式转正为共产党员,被指派为国民师范学校团支部的书记。在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后,韦思恭积极奔走在我省的各个地区,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党务工作,也是在他的介绍下,当时同在国民师范学校念书的薄一波被接收为团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危险中巧设党支部



1926年的夏天,正式毕业后的韦思恭受到了当时中共太原省委书记崔锄人的赏识。因为思想觉悟高,年轻、胆大,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韦思恭被指派为当时的霍州党委会书记,赶赴霍州成立党组织。
能够回到家乡组织开展党的工作,这让韦思恭非常高兴,在临行前,他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在回到霍州后,韦思恭首先前往当初由自己一手组织并创办起来的霍州一高学校团支部。在得知韦思恭离开后,该校团支部仍积极开展 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随即将团支部中年龄较大、思想比较进步的团员发展为党员,这些党员也都在日后成为了霍州党组织的骨干力量。
就在韦思恭做出发展党团组织的计划后,突然遭到了反动政府的取缔,“白色恐怖”袭来,他的工作成为了一种危险。然而韦思恭并没有被眼前的危险吓到,早已下定决心为党、为人民、为家乡奉献一切的他暗自发誓,一定要与反动政府斗争到底。同年8月,韦思恭依托自己另一个国民党省党部候补委员的身份,巧妙借组建霍州国民党县党部的机会,冒着危险秘密将一些进步青年转为共产党员,在霍州的圣庙西院(现已被拆掉,即现在的霍州市唐荣市场附近)建立了霍州党支部干事会,并任党支部书记。


1926年6月—— —8月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通过韦思恭地不懈努力,霍州的第一个党组织终于成立了,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为日后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韦思恭的名字和他的功绩也被霍州人民永远铭记。


在辗转中组织地下党


历史的年轮指向1928年年春天,此时的山西各县都在“白色恐怖”之中,受到全省通缉的韦思恭被指派到河南杨虎城部的冯钦哉师部搞地下工作。当时,冯部的副官张唤民系共产党员,很有才干,也很受冯钦哉的信任,后来还被委任为该师师师部务连的连长。而恰好在杨虎城的军部中,政治员董觉生知道上海中央党组织的通讯处,在与中央党组织进行联络后,中央党组织指派张唤民为书记,董觉生负责宣传,韦思恭负责组织在杨虎城的部队中秘密成立地下党组织。
1930年夏天,韦思恭所在的杨虎城部队的地下党组织筹备武装起义。一声号召,张唤民的特务连和冯钦哉师部的手枪营宣布起义,向河南南部大别山进军,准备与当时的四方面军会和,却在中途被冯钦哉师部围剿,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张唤民也英勇牺牲。在这场战斗之后,韦思恭四处流离,一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由于自身多年操劳而不幸染疾,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只得隐姓埋名在陕西一农村里养病。
1939年,韦思恭四处辗转,在陕西洋县休养治疗,在此期间,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职责。他在当地积极宣传党的宗旨,并担任了陕西洋县望江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就自己在师范学校的专业知识,为该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韦思恭继续留在了陕西省,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直1966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于当年3月提前退休。
1983年,根据现行政策,他被转为离休干部。纵观韦思恭的一生,他始终为党的事业奔走拼搏,虽然辗转至陕西参加革命,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直到1990年病逝。韦思恭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而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从没有忘记过他这个曾带给大家希望的人,他的革命功绩被载入霍州市的党史,成为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