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铁锁:让襄汾民歌展翅飞翔

2011-07-14 11: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你还记得电影《咱们的退伍兵》中,汽车兵方二虎复员回到家乡,在外地学习炼焦技术后,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的情景吗?其主题音乐就是襄汾民歌《梦梦梦》的乐曲;当您的耳边响那熟悉的“一片痴情四面墙”电视连续剧《庄稼汉》的主题曲时,您并不知道这曲音乐就是由襄汾民歌《梦梦梦》改编而来的还有那一曲曲曲脍炙人口襄汾民歌《卖菜》、《绣荷包》、《走绛州》等已经被牛宝林、陕军、周丽萍(女歌唱家谭晶之母)等歌唱家传唱,唱响了中央电视台,唱到了台湾。这些优秀的襄汾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与其背后辛苦普查、搜集、整理的英雄是分不开的,他就是先后抢救保护、发掘搜集和整理创新了近200首襄汾民歌的原生态民歌搜集人—— —梁铁锁。

   为民歌执著追求


   前不久的一个双休日,记者来到了梁铁锁的家中。一进门,就看见他正在埋头整理民歌,一首首首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顿时扑面而来,让人久久久不能怀……梁铁锁从小就非常热爱音乐艺术,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就参加了县里的文艺宣传队,一年后又被调入襄汾县蒲剧团。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的他,还掌握了二胡、笛子、三弦、小号、板鼓等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也正是从小对音乐的迷恋与执著,为他今后的民歌收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9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调到县文化馆,而当时襄汾的文化艺术正处于沉寂待发之时,他却积极投身于民间艺术的 收集整理工作中。当他组织的全省第一家调演活动—— —“襄汾民间吹奏乐调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时,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专家领导陈家滨等都闻讯赶来,亲临现场观看、指导。同时对梁铁锁说,根据国家“八五”期间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安排,要进行民歌的收集整理。也正是这句话,梁铁锁默默地踏上了对襄汾民歌的调查、搜集、整理的漫长历程。
从1980年开始,梁铁锁凭着对民间音乐的执著追求、对民歌的无比热爱,背起一个笨重的收录机,深入田间、地头,去调查、采录各地方最原始的传唱民歌。有一次,当他听说在汾东东山有一个老艺人会唱民歌,便不顾路途遥远亲自登门拜访去采录,老人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不顾病重的身体,硬为他哼唱了几首民歌,而且唱的有滋有味。之后没过多久,老人就病逝了。这使梁铁锁感到民歌急需抢救,否则一些宝贵的民歌就会失传。了解到西贾乡西村有一个叫柴志道的民间歌手,他就背着录音机出发,谁知,到西村后又凑巧柴老不在。“屋漏偏逢连夜雨”,天公又不作美下起雨来,无奈,,只能借宿在学校,在学生上课的桌子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见到柴志道时,发现他不仅有文化,爱好音乐,还会唱,会会识记谱。梁铁锁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也要把柴志道请回来,为他提供了不少的秧歌、情歌、山歌、小调,还收集了不少的经典民歌,被歌唱家唱红的《梦梦梦》,就柴志道提供的。
为了能发现更多的民间歌手,梁铁锁不断深入农村调查摸底,他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县内大部分乡镇的各个角落,发现了一批会唱民歌的骨干,景毛乡的白九成、古城镇的郭随喜、赵康镇的刘铁瑛………这些都成了为他提供和搜集民歌的骨干。至今,梁铁锁已经普查、搜集、整理,收集到民歌300多首,全襄汾县共发现有民间歌手200余人,骨干达30多个。
1985年9月,山西省文化厅、省音协在阳泉召开民歌集成表彰会,作为临汾的先进,梁铁锁、柴志道、殷国富等三人受到省文化厅表彰,并获得了国家“八五“期间文化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荣誉证书、奖金和磁带,梁铁锁还作为典型发了言。
省音乐部门领导高度评价襄汾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称赞他们“民歌搜集整理工作范围大,品种全,质量高,成绩突出,襄汾民歌既多又好”。

为“非遗”呕心沥血


能够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表彰和肯定,就像是给梁铁锁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他不断下乡搜集民歌,勤与老艺人交往,用自己“最值钱”的通讯设备—— —手机录音,走到哪里就录到哪里,几乎跑遍了全县有民歌的村庄,回家后就认真地整理。《四句子秧歌》就是梁铁锁在新城镇沙女沟村民歌普查中挖掘的最古老的的民歌“我与沙女沟村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60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在这里下乡劳动锻炼,并且结识了一些艺人。那个时候,我就已经领略到了《四句子秧歌》,不过后来停演了,一直到了1979年文化馆抢救民间艺术,才恢复演出。”梁铁锁介绍说,他曾多次向该村民间老艺人胡奇才、胡善奎学习,调查《四句子秧歌》的历史传承和演出特点。为了能更好地研究民歌,梁铁锁自修音乐、文学等大学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四句子秧歌》不但能唱生活、生产、爱情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演唱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传统大戏,伴奏不用弦乐,而是改用用鼓打击乐伴奏。这个发现为后来的“非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09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襄汾试点,梁铁锁向省里来的有关专家领导提出《花腔鼓》和《四句子秧歌》申遗的请求。一开始领导认为《花腔鼓》是跟风当前傩舞研究热,是在赶时髦。当他们在赵雄村看到老艺人的表演,及有名有姓的传承人和近百年的手稿,他们服了,打破了“北方无傩舞”的说法。专家提出能不能看一看《四句子秧歌》时,梁铁锁连夜组织了老艺人进行演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看了演出后感觉把握不准,第二天亲自上北京从文化部请来五位专家来襄汾鉴定。
经考证,《四句子秧歌》与中国最早的戏剧“锣鼓杂剧剧”及戏剧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它是戏剧在胚胎中,还没有完全形成戏剧的一种形式,比戏剧还要早些”。最后,梁铁锁提出的这两项申遗,均被列为山西省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发现”。现在他正进一步考证,积极地准备材料向领导汇报,争取人力、财力支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使这两项民族瑰宝大放光彩。
经过多年的努力,梁铁锁筛选整理成形的民歌有230首,并精选168首编成《襄汾民歌集锦》两卷。仅《山西民间歌曲集》收入的襄汾民歌就有117首。
《放风筝》、《绣白鹅》、《梦梦梦》《一绣一只船》等12首襄汾民歌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民歌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为传承孜孜不倦


每逢过年时,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两头大狮子,一前一后,领狮人逗引众狮上塔表演,顺着天塔的底部左窜右跳,钻空而上,一层层极顶登去,两头雄狮在一条长1.3米、宽25厘米、高9米的板凳上,左右腾空,,行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表演,其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令人惊叹。
1996年,梁铁锁与陶寺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山(《天塔狮舞》传承人)合作,发掘了这一原生态表演形式,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传统的伴奏中,吸收了京剧的锣鼓敲打形式,更增强了表演的层次、节奏和韵律感。
2002年梁铁锁又策划增加了“高空倒书”表演项目(即在塔顶倒立在纸上写字),当年正月初一在京表演,轰动京城,至今仍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绝活,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发展创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塔狮舞》参加了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第七届全国民间艺术节,及各种文化旅游节等节目展播过程中,屡获金、银大奖,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华夏一绝”大赛银奖,梁铁锁获得编导奖。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山西电视台等相继拍专题片,《北京晚报》、《山西日报》、《澳门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予以报道。2006年5月正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梁铁锁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8月被聘为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梁铁锁从文化馆馆馆岗位上退休以后,以他对音乐艺术丰富的积累,余热生辉。在建党90周年之际,梁铁锁把他近30年收集整理的200多首民歌编纂成册,这本由他亲自修订、打印的《襄汾民歌》现已出版发行。伴着这本书的发行,中国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晓刚,和省歌舞团歌歌唱家陕挑选的30首襄汾民歌精品也将唱响神州,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