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威的“牛倌”生涯

2011-09-28 09:2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暖风微曛的午后,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洪洞县赵城镇杨堡村的公威肉牛有限公司。走进公司面积不大却收拾一新的办公室时,沙发上的李公威站起身来,身材魁梧,衣着普通。
“李总?”打量着眼前看上去衣着朴素、厚道老实、并不起眼,没有一点老板气息的年轻人,记者犹疑着伸出手。
“我就是。”
简单的寒喧过后,话题渐渐由浅入深。“从开饭店失败后就开始跟牛打交道,我就是个‘牛倌’,割草、喂料、清棚、屠宰、招聘、跑外……一连串的环节我都经手过。”面对记者的询问,他有问必答,无所讳言。淡定的神情、简洁的话语,颇有企业家风范,令记者不禁为最初的唐突汗然。

创业之初“折戟沉沙”
1998年,高中毕业的李公威不甘心闲待在家无所作为,一心想着要凭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盯着在厨师培训班拿到的合格证发了一上午呆后,他决定开家饭店。那一年,他刚满19岁。
“不行,开饭店哪有那么容易?年龄小、根基浅,你干不成!”家人兜头一瓢冷水泼在他头上。
面对资金短缺、家人反对的内外交困现状,年轻气盛的李公威固执着自己的选择,开了一家中型饭店。短资金,他东跑西颠借钱,缺人手,他一人身兼厨师和服务员两职。然而,毕竟涉世太浅,许多不利因素未及考虑周全,加上缺经验、少资金,两年后,饭店便不得不关张了。
“咳,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话还真没说错。”谈起创业最初的惨痛经历,李公威笑着摇了摇头。“一个毛头小伙,没经验、没本钱,只凭一时头脑发热就去做自己根本不懂的行当,而且做事要从小做起,慢慢做好、做强、做大,刚起步就去盯着中型饭店,非栽跟头不可!”经营饭店失败后,李公威再次想起家人当初反对他开饭店时说的话,开始拈量起那番话的分量来。

跌倒爬起 捏一把沙
2001年,偶然的机会下,李公威开始接触养牛的行当。“牛全身都是宝,利润空间很大,而且,你对它好,它就会给你回报,跟牛打交道比起开饭店来踏实多了。”
“做小、做好、做强、做大”,失败过一次的李公威默念着这句话,开始了他的“牛倌”生涯。起初,因为摸不准市场行情,对养牛也处于摸索经验阶段,他只在自家院内养了4头牛。因为数量少,也为了省钱,割草、喂料、清理牛棚,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干。半年后,卖掉4头活牛的他赚了6000块钱,继续购回10头小牛后还剩余1000余元。4头、10头、30头,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李公威开始体验到慢慢扩张的成就感。2003年,他家的院内已经满满当当地挤了60头牛。
“院内的空间毕竟有限,60头牛别说转身了,连睡觉都得‘轮休’。这头牛先卧下了,旁边的牛就只有站着的份了,休息不好自然长不了膘,即使不为卖钱,看着它们‘轮休’的惨相心里也不是滋味。”为了让越养越多的牛有一个宽敞舒适的生长环境,2006年,李公威在村里建起4亩地大小的牛棚,盖好后的牛棚最多时能容纳200余头牛。2007年,他的养牛规模又一次遇到了场地狭小的瓶颈,做了中长期规划后,李公威投资200余万元盖了一座近30亩地的厂房,也就是现在公威肉牛有限公司所在地。截至2007年年底,厂房内拥有牛棚24间,贮青池4座,总容量达3000立方米,轧草机6台,糖化饲料发生器一套,大小运输车5辆,办公室9间,库房3间,固定员工20余人,牛棚内的存牛数量达到了近900头。
“2007年时早已过了创业的艰难期,慢慢有了‘青云直上’的感觉。回忆起开饭店失败的经历,感触很多。人这辈子就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即使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时候你也要记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对我而言,这把沙子就是‘做小、做好、做强、做大’,一步一步来,积沙成塔。”

挺过难关 路越走越宽
2008年,全球范围内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排山倒海般袭来,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这场危机最多只是一个趔趄,但对正渐入佳境的李公威来说,则不啻于一个结结实实的跟头。
2007年,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丝毫没有提防的李公威将他的养牛规模一扩再扩,赚得的钱几乎分文未存,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的呼啸而至,一度使李公威困坐愁城。
“当时公司的业务已经延伸到进出口这个环节,在那场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也最严重的。以牛皮出口来说,2008年以前17块钱1平方尺,2008年时就跌到5块钱1平方尺了,落差太大。再加上牛肉的价钱也下跌不少,一头牛要比之前少赚1500多块钱。整个金融危机期间公司大概损失了150多万。”
“牛的生长发育期可以长达8年,既然越卖越亏损,为什么不能干脆先别卖,就在牛棚里养着,等金融危机过去了再卖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公威苦笑着接过了话头。“还真不想卖,明知道越卖亏损越大,还不能不卖。2007年的时候公司的牛存栏将近900头,赚到的所有钱几乎全部投入买了牛、盖了厂房,流动资金很少。这么多牛每天光喂饲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要开员工的工资,很多支出都要靠卖牛来解决。没有金融危机的话,边卖牛边养牛,这是良性循环,金融危机来了以后,钱值钱但没有钱,货不值钱又不得不卖,掉进恶性循环里了。”
“那么困难的时候,谁也看不到金融危机的拐点和时间表,当时想过放弃吗?比如另起炉灶重开张?”“没有。经营饭店失败了转而养牛,既是不得已也被证明是明智之举,从2001年到2008年,7年的发展证明这条路没走错,既然没错就不会轻易放弃。困难是各种各样的,不是金融危机也可能是别的,当时就想着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2008年,将近而立之年的李公威已不复当年的愣头儿青,相比那时的冲劲和勇气而言,更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成熟是人意识到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说不干就不干,我是没负担了,跟着我干的那些员工马上就得失业,辛辛苦苦撑起来的摊子一遇到困难就撂了挑子,我真下不了这个决心。”为了分散经济损失,扩大资金来源,金融危机的当口,李公威开始把手中的“鸡蛋”分放在多个“篮子”里。2008年,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二层楼的公威饭店,店内不仅主营具备独特手艺的牛肉锅,同时还售卖经过加工后的优质生熟牛肉。为了闯牌子和扩大经营范围,他同时又在临汾开了家门市部,并从顾客的需求中看到了商机,于2008年下半年将村里4亩地的牛棚改为羊圈开始养羊,慢慢发展到羊存栏700余头。
办公室内光洁的墙壁上,“畜牧业转型发展示范养殖企业”、“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诚信企业”等牌匾静静地躺着,守着回忆,记着荣誉;院内的牛棚里,耳朵上打着耳标的牛惬意地甩着尾巴,行走在牛棚周边的李公威则不时俯下身子察看着牛的神态。“牛的鼻镜光滑湿润,如果出现干燥,就表示快生病了。”如今,挺过金融危机的李公威眉头舒展,“我的同龄人里也有事业成功的典范,相对于他们来说,我还谈不上成功,只能算行走在创业路上。没想过最终要做成多大的规模,但会一直做下去,市场的需求就是商机。”(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