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高龄的解黎明老人精神矍铄
解黎明,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由原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一位普普通通的离休干部,在趋于平淡的晚年生活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用13年的时间使150名山区孩子圆了上学梦,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之歌。
2004年,山西公司党组以32号文,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以51号文先后发出向解黎明同志学习的号召,号召全体干部员工学习解黎明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学习她坚持党性、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学习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模范行为。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解黎明抱着年迈的身躯在北京、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巡回报告28场,听众达到18000人次,产生了巨大反响和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缕阳光,也能让小草感受温暖;一片绿叶,也能唤醒整个春天。她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是一位电网企业离退休干部的无私奉献,有的是一位革命老妈妈心系百姓的至善至爱,有的是一位共产党员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追求。
时间过去了7年,这位老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她那些捐助的孩子又在干什么,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了采访之路。
解黎明同志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党员的承诺
“共产党员就要‘像个样’!”
解老由于常年的滑膜炎,刚刚动了右腿的半月板置换手术。老人行动不便,但精神仍然很好,在2个小时的交谈中,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同行的临汾供电分公司离退休工作部党支部书记梁俊萍告诉我们,解老年事已高,做这样的手术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是解老自己下的决心。本来党委想为她置换进口的半月板,但老人嫌贵,死活不答应,硬是使用了国产的,省下了3万多元医疗费。
解老居住的还是老伴单位的宿舍,最拥挤时全家五口老小三代人挤在36平米的房里。曾经有同事实在看不下去,建议她给领导反映一下,她却说:“千万别给单位添麻烦。这算个啥?”时间回溯到13年前,原本平静的离休生活在程玮出现后发生了转折。1997年3月,曾经在汾西县插队的北京知青程玮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离职舍家自筹资金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大宁县搞扶贫开发。她的事迹被已经离休在家12年的解黎明和同为离休干部的老伴寇志清看到后深受感动,夜不能眠。很快,解黎明和老伴商量后决定,要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力量去支持和帮助她。1998年5月18日,当解黎明老人的儿子专程将一万元钱送到程玮手中时,这个性格豪爽、意志坚定的“女强人”禁不住热泪盈眶。“当时我正是急用钱的关键时刻,但是这一万元钱更多的是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让我知道还有人像我一样关心着贫困山区的老百姓!”2011年9月19日,在大宁县榆树乡金圪塔村的程玮在电话中谈起往事仍仿佛历历在目。
那年,程玮将那一万元钱全部用于当地希望小学建设上,解决了19名儿童上学问题。以此为发端,解黎明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捐资助学善举。事实上,如果缺乏对党的深厚感情,没有对山区百姓的牵挂,外因的影响很可能只是引起一时的感动和冲动,而决难成为长久坚持的动力。
解黎明,在建国初期做过妇女工作,统战工作,在贫困山区劳动过,在工厂一线工作过,“我深知农民的艰辛,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真正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解黎明说。在工作岗位上时忙忙碌碌,心思都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而自从离休后,她和老伴经常在一起讨论的是,我们虽然不在一线工作了,但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褪,继续为党工作的意志不能褪,还能再为党的事业做点什么?
2000年7月1日这天,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区政府和所在单位临汾供电分公司党委写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也是正值高考前夕,我俩每人拿出一千元(共两千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延续时间直至我俩离开人世。
尧都区刘村中学139班的张杰云成为这份承诺的第一个受益者。
高考过后,解黎明给区长热线打电话,得知王九菊副区长分管教育工作,便很快与她取得了联系,向她声明了自己的扶贫愿望。经王副区长协助,他们找到了张杰云。当年,张杰云以53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商学院,但因为家庭贫困,难以入学。她的父亲半身不遂常年卧床,母亲耳聋多病,弟弟还在念初中。因为交不起饭费,姐弟俩只好带上干粮步行20多里路去上学。一年四季,大多是馍馍咸菜就白水。姐弟俩从小到大没有买过新衣服,都是亲戚朋友救助的。张杰云从小学开始一直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当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进家门时,全家人又都为学费愁眉不展。她的父母一宿一宿睡不着觉,而杰云也只能暗自垂泪,眼看着大学的大门正慢慢地关闭。当一家人万般无奈时,时任临汾市尧都区副区长的王九菊副区长陪同解黎明把2000元钱送到了杰云家,让全家人惊喜交加。“这是我们的救命钱啊!您是我们的大恩人!”杰云父亲张文平流着泪说。“不要感谢我,要谢就谢共产党吧!”解黎明说。不仅如此,解黎明老人回家后又发动全家老小为杰云上学准备衣物和生活用品,足足送去了3大包。杰云家的邻居任麦菊大嫂好奇地问,这是你家啥亲戚啊?
两位离休老干部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了区委、区政府干部群众,在临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他们的带动下,短短9天,区政府就收到社会资助特困生捐款11万元。为了尽快使救助款落到特困户,8月2日晚区政府隆重举行了“2000年赞助高考特困生入学仪式”大会。当晚共有41个特困生得到了捐助,解决了其入学困难。
2004年12月,解黎明老人收到一封从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寄来的信,这封信是一名叫冯丽娟的小姑娘写来的。信中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您!
2005年以前,解黎明资助的基本都是小学生。据解老说,农村孩子辍学多,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女孩子的教育很难得到保障。2005年,国家出台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上学难得到很大缓解。2007年起,解黎明老人又开始将资助的主要对象转为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高考生。
以562分摘取2009年乡宁县文科状元的女生董亚红在来信中写道: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我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的。
家住吉县车城乡瓦原村的孙桂琴2010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她的父亲孙凤明告诉记者,孩子已经去武汉上学了,他们全家都为能遇到解老这样的好心人感到高兴。他说,今年寒假孩子回来一定要去看望谢奶奶。
据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山西省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的失学儿童中,仍有6.7%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自1998年5月至2011年10月,解黎明13年来共资助学生150人,资助金额97500元。解老对我们说,一两千元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有时连一桌宴席也不够,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可能就能改变命运啊。解黎明多次在捐助仪式上对学生说,我对你们的点滴资助也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只能解燃眉之急。希望你们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希望有什么回报,只希望在可能和有时间的情况下,电话联系,以便了解你们的情况。
2011年9月21日下午5点40分,夕阳中的校园洒满金色的阳光,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郭慧从研究生面试考场走出。这次考试,她在全部4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21位,将被保送法律专业研究生;就在前一天,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外国语大学,来自山西省大宁县的姑娘王荣也欣喜地得知,下学期,自己将以学校“推免生”的身份开始研究生生活。郭慧和王荣都来自山西省临汾市的国家级贫困县,她们都是解黎明老人2008年捐助的贫困生。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们都说:“没有解奶奶就没有我的今天。”
位卑未敢忘忧国。解老关注的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她说,国富民强,关键是人民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必须从小抓起,让更多的孩子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以实际行动热爱国、热爱党、热爱我们的伟大民族。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此而奋斗,应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一生。“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原因。”她说。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