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爱心的张莹超

2011-11-08 17:4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先后30余篇连载报道,本报成功推出了我市第一位全国道德模范孟佩杰。她不仅是临汾人民的骄傲,作为第一个发掘、报道她的记者而言,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能成功报道本土具有道德典范的新闻事迹,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可谓在其新闻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浓浓一笔他,就是本报记者张莹超。
在张莹超的6年记者职业生涯中,他是如何发现、采访并成功推出孟佩杰的?又是如何与被采访对象交流的?11月6日,记者采访了张莹超,看看他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采访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临汾日报·晚报版》作为临汾本地民生类报纸,晚报的记者们常深入基层,聆听百姓的声音。
谈到如何得知孟佩杰照顾养母的消息,张莹超的讲述把他的思绪拉回到2010年10月的那一天。
那是一次去隰县的采访中,偶然从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梁云云口中得知,有一位叫二闺女(刘芳英的小名)的妇女瘫痪在床多年,生活较为窘迫,希望通过本报给予帮助。
2010年10月21日,张莹超在临汾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见到母女二人。
“当时门虚掩着,我推门进屋,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屋内只有两张床和一个破烂不堪的灶台,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电视机。躺在床上的刘芳英脸庞消瘦,满身10多个褥疮,精神状态很不好。”张莹超如是说。得知他此行的目的的后刘芳英讲述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话语当中,表达着对女儿的感激之情。后来,张莹超才得知与她相依为命的孟佩杰并非亲生,而是养女。
“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这是一个绝好的新闻素材。”张莹超的脑海浮现出上学时曾看过的一部电影《背着父亲去上学》,眼前是一个类似但又超越的题材,绝非简单的救助而已。
在随后的采访中,他立即转变采访思路,把采访重心放在了孟佩杰的身上,经过两天深入、扎实地采访,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
有关孟佩杰的首篇新闻见报非常不易。张莹超透露,因为采访较为充实,且被孟佩杰的事迹感动着,写稿的过程可谓一气呵成。然而,就在他准备发稿的前一天,突然接到孟佩杰的电话,她在电话里明确表示,不想让记者发稿。至于为何,刘芳英私下透露说,女儿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的事,她想平平静静的生活。
为了能让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学的事迹感动更多人,张莹超多次与孟佩杰进行交流,但每次都无果而终。孟佩杰明确表态,如果把稿件见诸报端就去法院告他。
“你可以去告,而且,诉讼费我可以帮你出。告完之后,我还是要帮你。”张莹超开玩笑地说。
最后,孟佩杰终于做出让步,同意用化名发稿。于是,首篇以《“最美”女孩带着瘫痪养母上学》为题的新闻便以化名“李灵”刊发。

采访的同时也是做公益

孟佩杰的事迹见报后,立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能帮助母女二人。张莹超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这篇报道后,被孟佩杰的事迹深受感动,主动联系到张莹超,希望刘芳英能到该院康复中心接受免费治疗,让孟佩杰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张莹超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母女二人。经过他的劝说,刘芳英同意去接受治疗。
通过自己的采访和报道,让刘芳英有了一个可以接受免费治疗的机会,让孟佩杰可以安心求学,这对于一名记者而言,是莫大的欣慰,同时也是媒体影响力的所在、社会大爱的体现。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刘芳英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由于张莹超有一个与孟佩杰同龄的妹妹,在他的眼里,与孟佩杰相比,妹妹幸了很多。在市区里,孟佩杰没有其他亲人,有什么事或心理波动时都会向张莹超打电话诉说。久而久之,孟佩杰亲切地称他“哥哥”,他也欣然认下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因为他也被孟佩杰的事迹深深感动,希望能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几乎每次都是有求必应。
采访并帮助孟佩杰只是张莹超6年记者职业生涯的缩影。在他工作的第一年,遇到一次到基层采访的机会,他主动提出要到浮山县采访。
“当时是采访基层教育,我记得是采访一名贫困大学生。稿子见报后,又多方联系企业进行资助,最终这名贫困生顺利入学。”张莹超说,正是这次成功的采访和资助,让他第一次感觉到记者这一职业的光荣。
随后,在第二年到贫困山区县——永和县县采贫困大学生,又通过多方联系资金,使两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顺利上了大学。
为什么发表后,还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联系资助人?张莹超说:“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内心深处对大山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每次遇到这些贫困大学生,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不会因为贫困而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工作之余,张莹超还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组织“爱心联盟”做慈善、组织志愿者为玉树地震捐衣、组织志愿者进行骑行环保宣传……同时,他深入红丝带小学采访,通过采访,消除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群的歧视。他还经常与朋友们利用周末时间,带上吃的、用的等物品去探望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们。由于他乐于帮人,为人善良,身边的许多朋友称他“慈善记者”。
6年的记者生活对于张莹超而言,有酸甜,也有苦辣。有时,一则短短的新闻,采访过程却充满曲折和辛酸,有受访者的不理解,有路途遥远的颠簸,有赶稿的疲惫。但是,当听到自己所采写的新闻被肯定时,他心中的辛苦和委屈在瞬间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满足。他深知,只有执著向前,才能不辱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记者 赵亿平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女局长的火样人生

 

下一篇: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