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胜:与雷锋结缘 扬雷锋精神

2012-03-08 10: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马玉胜老人收集整理的雷锋事迹资料。张旦 摄

马玉胜老人写下的关于雷锋团和雷锋事迹的著作。张旦 摄


时间追溯到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时任襄汾县站李中心校校长的马玉胜思绪如潮,久久不能平静。从4、5月份开始,他就组织3名教师轮流给学生作报告,宣讲雷锋的光辉事迹,由教师编排诗歌朗颂、合唱、快板、舞蹈等文艺节目,多次在学校和社会上宣传演出。马玉胜更是以身作则,把自身融入学雷锋的潮流中,在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9.5元的情况下,为贫困学生宫根正、马玉锁、李翠女等支付学费80多元。当时,学校门口住着刘老二一家三口,其妻和女儿长年患病,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从家中拿来小麦、玉米200多斤给予救助。此事在站李村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5年3月,襄陵独立团的老战士张铁军邀请马玉胜为其写回忆录。当时马玉胜还在工作岗位上,便利用闲暇时间一边采访,一边执笔断断续续用了8个月的时间,写出了题为《一生战斗的铁军》回忆录,长达3万余字。采写中,老战士久经沙场、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令他心潮澎湃。尤其是当老人挽起裤腿,伤痕累累的双腿映入马玉胜的眼帘,他对雷锋团老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很快升华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襄汾健在的雷锋团老战士年事已高,他要在有生之年拿起手中的笔,挖掘、整理、宣传雷锋团斗争历史和英模事迹,抢救这段光辉的历史!
2002年,马玉胜从煤炭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凭着对雷锋的炽热情感,他着手为雷锋生前所在团收集资料。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张铁军、王立学等12名元老,挖掘、搜集554团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获取了大量珍贵而有价值的素材。随后,他草拟了“追溯雷锋团的根、弘扬雷锋精神”的提纲,组织8名同志着手整理。他想把此材料尽快寄给雷锋团征求意见,但不知该团的通讯地址,只好通过辽宁省民政厅将材料转交给英雄团队。不久,部队将“团队丰碑”6盘录像带寄到襄汾,马玉胜周身热血沸腾,组织老同志们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文稿中。
2005年7月,他组织20多名老干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撰写稿件。他冒着酷暑,不辞劳苦,下乡入户走访有关知情人,挑灯夜战查找资料,一鼓作气写了20余篇文章,襄陵独立团第一任团长、政委姚登山等的传奇故事走进人们的视线。2006年,县老促会编纂《襄汾革命老区》一书,他作为副主编力扛重担,主动承担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大部分的任务。从3月到11月历时8个月,他不分昼夜地到县档案局、党史办寻觅资料,不厌其烦地到老八路、老民兵和老党史研究工作者王泽培、吉希孟等家中调查,每到一处均有可喜的收获。超负荷的脑力劳动,让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爬格子时间一长,便腰酸腿痛,行走艰难。妻子气得说:“你年纪大了,图了个啥?身体是本钱,不要把老命搭进去!”他却回答:“图啥?就图为英雄团队做点贡献!”一个多月的日子里,他上午乘公共汽车到临汾市一家医院针灸、按摩治疗,下午继续战斗,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2007年4月雷锋团副政委颜显宏来函,请求马老为部队写团史提供资料。马玉胜雷厉风行,又一次投入劳累奔波之中。在张铁军家中,他找出了老人在朝鲜战场守卫军库的工作总结,在韩春山家中翻箱倒柜发现了已故老战友的自传。为了解554团赴朝作战的英勇事迹,他与另一位老同志骑着自行车,冒着酷暑,行程50余里路到邓庄镇西侯村访问李廷发老人,老人主动向雷锋团提供了老战士段高山在沈阳市的具体住址。雷锋团的现任领导得知住址后,亲自拜访了段高山师长。马玉胜等历经艰难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分4次向部队邮寄过去,受到雷锋团的高度评价。
天色渐晚,窗外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马玉胜依然谈兴甚浓。当记者问到他今后有何打算时,他满怀激情地说:“过去我为宣传雷锋团做了一点贡献,无怨无悔,今后我还要为弘扬雷锋精神发光发热,笔耕不止!”(本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