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清华大学毕业的48岁北京女知青程玮,放弃了她在北京优裕的生活,自筹资金重返山西,开始了她与大山厮守、与山野为伴的扶贫开发事业。这重返之行,重如泰山,这扎根之举,有磐石之安!
从报纸上获悉程玮的事迹后,解黎明老人和老伴寇志清进行了彻夜长谈:“人家放弃了那么多,大老远从北京跑到山西帮咱脱贫致富,咱现在虽说不富裕,但紧一紧再挤一挤,钱总能省点儿出来,既能从精神上表达对她的支持,也能多少改善山区贫困老百姓的生活。”夫妻二人的意见很快达成了一致。1998年5月18日,解黎明老人的儿子专程将一万元钱送到了程玮手中,解决了19名儿童的上学难题。自此,解黎明老人踏上了她长达十余年的捐资助学路程。2011年开始,她又决定以后要在每年捐1万元资助5名困难大学生的基础上,再拿出1万元给10户老弱病残家庭。15年间,她累计捐助金额达到了11万余元,受助人数达到183人。
“这不仅仅是资助一个人的事,还是帮助一家人、影响一群人、造福几代人的事。我相信,我们这些人付出的不仅仅是青春、学识、金钱和爱心,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在得到我们的资助和帮助后,继续去资助和帮助别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种精神只有薪火相传、更多人参与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1955年,解黎明老人从运城镇妇联调至临汾县妇联工作。不长的两年妇联工作经历不仅使她对广大妇女儿童的各方面现状有了详细了解,也使她对“妇女能顶半边天”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初,临汾市妇联开展“春蕾”行动,号召全市妇女为帮助失学女童开展捐款认领活动。认领一个小学生每年捐资200元、初中生300元,资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得知这一消息,解黎明老人主动找到市妇联,一次就认领了五名特困女童,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又对整个家庭甚至全民族的素质影响巨大,所以,‘春蕾计划’的实施太有必要了。扶持失学或面临失学的女童入学受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关键一步,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的心愿。”说着这些话时的解老,眼中一片慈爱。
1998年至2005年,解黎明老人资助的基本都是贫困山区或贫困家庭的小学生。2005年,国家出台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上学难得到很大缓解。这之后,解黎明老人将资助的主要对象转为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无法踏进大学校门的高考学生。
2011年,解老从报纸上看到,全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同年4月18日,解老向组织郑重申请,每年在捐助贫困家庭大学生1万元的基础上,再拿出一万元捐助老弱病残家庭。
采访接近尾声时,解老对记者表达了三个愿望。“我的第一个心愿是每年拿出1万元钱资助5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再拿出1万元钱捐助10户老弱病残家庭,一直坚持到我去世。这既是我郑重做过的承诺,也是我一定要实现的心愿;第二个心愿是希望我们家的孩子们能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上向普通老百姓看齐,要把‘勤俭持家’这四个字代代相传;第三个心愿是希望我资助过的孩子们不要回报我,甚至不用记得我,学有所成后为祖国、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就是对我的最大安慰……”
扶一株春蕾,争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道路,有的人选择坚持,一路奋战到底;有的人放下所“得”,另辟路径,勾画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从一名妇联干部到优秀的人民教师,从新华书店的高管到供电系统的工会副主席,88岁高龄的解黎明老人身上有着天空一样高远的境界、大海一般悲悯的情怀。“光环和回报我都不需要,只要我资助过的人能越过越好,我资助过的孩子们以后能服务社会、不走歪路,我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 刘静】